日來人才斷層受到國科會主委的關注,並警告與他國競爭,台灣將「死狀甚慘」,令人觸目驚心。但誰為為之、孰令致之?這才是最關鍵性的問題。 表面上看,都是執掌勞工事務與教育政策的官員惹的禍。因為教育部硬將教授薪酬壓到港、星等國的幾分之一,連對岸大學的酬勞都遠高於台灣,使得若干名教授被挖角而去,所欲求取的師資,也往往望望然而去之,則教師陣容自將每下愈況。 另一方面,聘用國外人才乃至留用外籍留學生的門檻拉到極高,連國外素負盛名的學者專家都達不到為我所用的資格;則本國專業人才慕國外高薪紛紛求去,國外人才又重門深鎖,欲來也不得其門而入。同時,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之下,知識經濟的發展讓各國都四處網羅,我棄人取,當然使台灣的競爭力日趨下流。 不過,深入一層看,這些政府主管何以悖逆世界潮流倒行逆施,強令台灣遭國際市場淘汰,根本反映著台灣幾種基本理念。首先,深恐外國人員大量進入,會奪走台灣人手中愈來愈單薄的飯碗;因而基層勞工千方百計阻攔外勞,管理階層與擔任教職者則擔心外國高明人才流入,會搶走他們緊緊抱持的工作機會。這與工業革命之前先進國家的行會緊守門戶,不讓外人分一杯羹的心態絲毫無別。這種從上到下排拒外來競爭者的可鄙鎖國心態,才是那些政府主管最堅強的後盾。 其次,台灣社會各個階層仍充斥著平均主義,看不得別人拿遠高於自己的所得。於是,堂堂一品大員,在新加坡其身價一點也不遜色於跨國大企業的CEO,在我們的政府,則僅比基層公務員高出些許,以免引人議論。頂級官員如此,則一般專業機構任用的人才,就必更等而下之;才出現比國外所支付者「打對折再打對折」的怪現象。 不過,不論我們如何鎖國、如何忌憚別人拿高薪,全球化的世界可一點不會心軟;人往高處爬,讓台灣的人才庫枯涸、經濟凋萎,自取其禍,可怨不得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