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終於有起色。去年因為要開徵證所稅而交投清淡,最近因為要修改證所稅而恢復生機,不到一年就反悔的立法,連兒子都在問:「怎麼又在講證所稅,去年不是吵很久嗎?」訝異他的記性,但更佩服政府的兒戲。「股票是什麼?」兒子小學六年級開始認識股票,指數有大變動時、國內外有股市大新聞時,到證所稅重出江湖時,每天看報紙的他,都會問上一問,我們也順勢機會教育。「那我可不可以買股票?」好問題,因為怎麼買股票?要買什麼股票?買多少?什麼時候賣?都是學問。講到股市,不能不提股神巴菲特。巴菲特十一歲開始買股票,他的成功故事,是很多兒童理財營的必備教材,國內也有不少父母從小就幫孩子開證券戶,不過,不會是小孩在買賣股票,而是父母買賣證券為孩子存教育基金,或父母拿小孩人當頭戶。在兒童學習理財的過程中,跟巴菲特一樣,這麼小就親自進場的孩子少之又少,證所稅、證交稅離他們也太遠,但是建立健全股市機制,政府責無旁貸。資本利得要課稅,是很正確的賦稅概念,而且是有為政府一定要做到的公平正義,不只有心做,更要懂得怎麼做,如何設計稅制、針對對的人課到稅,是這項政策的成功關鍵。民國六十三年,證所稅因股市過熱首次開徵,一年後功成身退;民國七十七年宣布復徵,理由一樣,股市又熱過頭,但七十八年才要復徵,股市就先以暴跌十九天做抗議;去年,馬總統要實現「租稅正義」,證所稅重出江湖,爭議平息不了,各方掣肘、妥協的結果,訂出四不像的證所稅法,還沒課到一毛稅,一切重來。被市場喻為「台灣奇蹟」的課稅門檻八千五百點要拿掉了,不論是去年太草率,還是今年太隨便,為了證所稅耗費的人力、物力、時間和金錢,該跟誰算?證所稅不可怕,可怕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和執政者的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