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顯示,住在八樓以上的人,因為肺病死亡的機率比住一樓的人低四○%。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空氣污染,因為住一樓的很容易會吸到汽機車排放的廢氣,而住在八樓以上的人,因為肺病死亡的機率,就比住在一樓的低了四成。中研院的研究也顯示,大台北地區暴露在這樣空氣污染的人口,高達八十萬人。長期呼吸污染的空氣對心臟的危害比肺病嚴重,新的研究證實空氣污染是造成心臟病危險因子,當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之中,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大於肺病死亡機率,也會加速動脈硬化而影響心臟功能。接觸顆粒污染物 加速動脈硬化有心臟病傾向的人有朝一日或許會被醫師告知,不只要避免油膩食物、吸菸,而且也要避免空氣污染。根據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下可能會加速動脈硬化的進程,引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由美國密安大學的莎拉.阿達爾博士和華盛頓大學的約爾.考夫曼博士領導的這個科研組,研究了接觸微粒污染物會對頸動脈生成的影響。他們發現,細懸浮微粒(PM2.5)的密度越高,頸動脈內部兩層增厚的速度越快。頸動脈是提供頭部、頸部和大腦血液的血管。而減少接觸顆粒污染物,就能大大降低動脈硬化的進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雜誌上。阿達爾說:「這一發現有助於我們通過其他研究,更了解接觸空氣污染物如何導致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風險增加。」細懸浮微粒是由直徑小於二.五微米或三十分之一人髮寬度的灰塵顆粒、沙土、煤煙、煙霧和液體所組成,產生自汽車、發電廠和其他燃燒源。這些顆粒可以懸浮在空氣中很長一段時間。顆粒較大或顏色較暗,看起來就是煙塵或煙霧。有些顆粒較小,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檢測。研究人員在大約三年時間裡對每位參與者住宅附近的空氣污染情況進行測量,並對他們的右頸總動脈進行兩次超聲測量。在排除了抽菸等其他風險因素後,論文作者發現頸動脈血管的厚度平均每年增加一四%。做好預防措施 改善空氣污染然而,那些接觸更高水平的住宅空氣微粒污染的人的血管,比生活在同一座大城市的其他人變厚的速度更快,中風機率高出二個百分點。如果未來十年的追蹤調查結果也是如此的話,這些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解釋長期的PM2.5濃度和臨床心血管事件之間的關聯。影響心臟和血管功能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美國為例,冠狀動脈疾病是成年人的主要死因:動脈粥狀硬化斑塊,也就是隨年齡增長在血管壁沉積的脂肪,讓心臟的動脈變窄,使流到心臟的血液變少,最終導致心臟病發。美國第四大主要死因是中風。中風是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導致腦部的血液供應中斷。吸菸、高血壓、高血膽固醇、糖尿病、體重超重、身體活動減少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空氣污染改善方法,除了改變人民生活習慣及做好預防措施,如將窗戶加裝氣密窗,還可以在室內放置空氣清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