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訴求和能源問題讓電動車成為市場寵兒,而電池正是這個未來主要車種能不能普及的關鍵,從鋰電池到氫燃料電池,台股哪些公司已切入相關供應鏈…近年來最令全球矚目快速崛起的經濟體,當屬中國大陸無庸置疑,但是以工業為主犧牲環境所換來的GDP成長,同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以往中國大陸北方隨著高氣壓向南方席捲而來的是沙塵暴,去(二○一三)年開始出現了比沙塵暴更令人困擾的嚴重空氣汙染,是一種稱之為「霾」的有害物質。中國大陸為了讓經濟快速起飛,不惜成為世界工廠,導致土壤不再適合耕作、河水不再清澈,甚至連空氣都不再清新,大自然的反撲讓中國政府無法招架,最後要付出的還是億萬人民的身體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已知長期暴露在PM2.5(空氣中有害的細懸浮微粒)的環境中會提高得癌症的相對風險。大陸官媒的報導也指出灰霾天氣的頻發與肺癌發病率飆升之間的確存在相關性。過去三十年以來大陸肺癌人數成長了四倍,預估到二○二五年將達到一百萬人,成為全球肺癌第一大國。大陸明年電動車要達五十萬輛而中國大陸空汙來源占比居首的就是汽機車排放的廢氣,美國癌症協會調查指出,由於對空氣造成的嚴重汙染,使得大城市都會區的肺癌病例急遽增加,首都北京市首當其衝,因此大陸在今年的兩會中,持續將環保議題「節能、減排」列為重點工作項目,而減排的手段之一,就是從解決大陸過多的汽油車輛這個棘手的問題開始,新能源車的發展可說刻不容緩。眾所皆知,大陸政策實行的風格一向是雷厲風行,相較其他國家電動車產業是以業者自行發展為主、政策鼓勵為輔,中國大陸的新能源車政策相對積極,喊出二○一五年要達到五十萬輛的戰略目標。以北京為例,今年將首度大規模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以提高普及率,相信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動下,推廣電動車的政策方針應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灰濛濛的大陸沿海城市雖已不復見藍天白雲,但電動車的發展卻在迷濛的大陸看見了未來。台灣與中國僅一海之隔,飄洋過海的霾害實在令人憂心,怎麼說呢?沒有生產力的土壤影響的只是該國人民的生計,但是空氣無國界,透過東北季風從大陸吹拂襲台的有害懸浮微粒,使全台空氣汙染已達紅色警戒,生活在海峽對岸的台灣也遭受池魚之殃。因此,大陸當局若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地狹人稠的台灣也無法獨善其身,大陸人民可以跑到別的城鎮躲空汙,彈丸之地的台灣豈非無處可逃?台灣受害之深今年初甚至有民間團體提出向中國要求「霾害賠償協議」的論調,不論政治角力的結果為何,身為一個居住在台灣的人民,想在無遠弗屆的空汙浩劫中倖免於難,就不得不關注這個議題的解決之道。深受大陸霾害無妄之災的台灣雖然也曾因禍得福帶動了因空汙而受惠的霾害概念股上漲,但是建立在「黑色經濟」上的行情究竟能維持多久不得而知,相較之下「綠色經濟」應當才是中國轉型的長治久安之道,環保減碳如電動車相關產業相信會是接下來發展的要務,較容易有長線受惠的大行情,因此本篇探討的就是電動車的靈魂─電池與台廠相關產業的關係。自一九八五年大陸確認汽車為重要支柱產業之後,國家有意培植且上行下效的成果,汽車的產量逐漸出現大幅度增長,每個人都視擁有汽車為事業有成的象徵或理所當然的必需品,暴增的結果不僅讓中國大陸各大城市的交通變得混亂阻塞,更可怕的是帶來空氣汙染的嚴重危害,因此大陸中央不得不祭出各項防堵汽車數量迅速增長的措施,從重點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採取收緊配額、限制購車與執照發放數量開始,插手干預的態度相當明顯。電動車帶動電池應用需求但是限購只是短期的治標方案,治本還需從如何遏制逐漸膨脹的車輛使用需求下手,此時環保動力節能汽車,尤其是純電路線的「電動車」成為勢在必行的戰略性方向。從最早的油電混合車一直到純電動車,期間經歷過不少技術門檻的轉換與精進,包括:電池的原材料的種類以及如何才能讓電動車上的電池在使用時更加穩定、縮短充電時間、延長使用效能等等,都是在發展電動車的過程中相當關鍵的技術。假如從價格的組成比重來看,電池成本約占三○%到五○%,可說是最主要的關鍵零組件,因此全球電動車大廠都致力於精研電池的部分,而電池裡最受青睞的種類分別是:鋰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鋰電池的發展及使用的技術已經相當純熟,簡單來說,手機的發展史幾乎就是鋰電池發展史,從單純的可攜式消費型電子產品到應用到電動車,鋰電池有高達千億日圓的產值且仍在持續進化中。最常見的鋰電池不外乎有幾種:鋰鎳、鋰氫、鋰鎘、鋰離子以及高鋰分子電池等,端看其對應產品的不同而有其模組設計架構的不同,從應用在電動車的領域切入。以特斯拉為例,用的是鋰離子電池中的鈷酸鋰電池,其能源密度高於一般常見的磷酸鋰鐵電池,有鑑於技術成熟度高,是目前最快能夠進入電動車市場的電池技術,電動車市場具有巨大潛在發展空間,當全球吹起節能風潮,一時之間也帶動國際市場的鋰電池需求大幅上升。鋰電池產業雖然已有資本技術集中、規模經濟等優勢,但是發展到目前為止仍有成本上的考量,一台電動車的造價占比中,超過至少三分之一的成本是用在電池模組。特斯拉與松下合作鋰電池生變電池中的原材料,包含:正極、負極材料、隔離膜和電解液,而其中需要用到最上游的原材料─礦產,包括:鎳金屬跟稀土金屬,由於兩者皆為稀有金屬,且身具戰略物資的特殊價值,市價本來就不低,再加上最近美元的長期趨貶,更讓原料價格居高不下,連帶使電動車的售價遲遲無法壓低,這是現階段電動車發展牛步無法順利推廣的最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今年二月底市場傳出特斯拉將與其電池供應商Panasonic(松下)投資十億美元,合作蓋一座Gigafactory的超級電池廠,其目的就是透過大量生產而讓電池價格能夠持續降低。沒想到經過一個月後,松下卻因為今年準備推行金額高達二十九億美元的二年重整計畫,而可能暫緩與特斯拉合作超級電池廠的事宜。松下對投資超級電池廠突然踩緊急煞車的態度,起因是否因為技術門檻窒礙難行?或者單純只是短期資金調度不足?市場上眾說紛紜,但毫無疑問的是,特斯拉原本與松下合作的美景照理說會大大有助於取得日本電池供應鏈的奧援,這布局在特斯拉搶攻電動車市場的戰略上是舉足輕重的一步棋,可是萬萬沒想到合作卻意外生變,硬生生將特斯拉鋰電池電動車普及的時間表推延不少,也把特斯期望促成廉價電動車量產的承諾變成一紙空談。鋰電池效能待提升目前鋰電池應用在電動車的領域叫好不叫座的原因,除價格之外尚待克服的技術還有使用效能與壽命,正如攜帶式電子裝置,就是手機鋰電池的壽命有極限一樣,電動車的鋰電池雖然技術門檻提高,卻還是躲不過消耗性產品的最終宿命,其總蓄電量將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流逝,有些機型甚至使用二年後鋰電池就可能需要更換,雖然還具殘餘價值卻已不適合做電動車驅動。這還僅限於正常使用下,單純因為自體持續放出高溫消耗電池壽命的因素來看,如果加上近年全球溫室效應的推波助瀾,在外在氣候溫度持續升高的環境下,鋰電池的消耗程度無法避免地會比原本估計的更加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