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任何產業,若想讓營運動能持續成長,不外乎三個條件:一、新產品。二、新應用。三、新市場。只要能夠滿足以上任一項發動條件,都能使公司營運狀況蒸蒸日上,可謂是企業獲利的黃金法則,科技產業亦如是。提到科技,大多數人油然而生的印象十有八九來自於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橋段,比如未來世界裡能與人類對答如流的機器人、無人的自動駕駛、意想不到的酷炫啟動收藏模式等。過往「科技」產業的焦點一直都著重在「創新」的面向上,在二十年來電子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無一不以「創意」來領導科技趨勢,曾幾何時創造「無中生有」的產品被奉為圭臬,與其說是為了便利人類生活而發想,不如說是為了搶先一步達到「前所未有」的科技應用才是第一要務,結果「科技」產業的真諦就此扭曲。科技島為何經濟不振由於當時科技產業過度偏重於「創意」而非便利實用,在以與眾不同的新鮮感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出現許多異想天開或者是叫好不叫座的產品,造成市場的供需現象失衡,簡單來說,出現了供給領導需求的怪現象。消費者只能被動的接受廠商競相推出的所謂「不切實際、虛有其表但很時尚先進的科技產品」,這種不正常供給現象,在過往科技業的技術進步空間仍大時,或許可以行得通,因為一切科技對消費者來說都是那麼新奇,但是當科技產業持續進步,產品發展逐漸成熟,消費者對大部分的科技功能都已見怪不怪以後,這種不足以滿足實際需求的扭曲供給生產現象,終於被二○○八年的金融海嘯徹底摧毀。台灣號稱為「電子科技島」,現代人的生活裡充斥各種3C產品,人手一機不在話下,照理說台灣的科技產業應該已經回到過往台灣錢淹腳目的蓬勃時代,為什麼近幾年當3C產品數量快速膨脹,台灣人卻沒有再現當年經濟風華?讓我們回顧當年金融海嘯的科技業,抽絲剝繭下或許可以看出端倪。科技業朝規模M型化轉型發展由於台灣的電子業幾乎以代工為主,當全世界陷入經濟困境,消費力大減使得那些時尚卻不實用的科技消耗品訂單急縮,代工廠面對隨之而來的庫存壓力以及被抽訂單的困境,使得當時電子產業陷入愁雲慘霧中,不少台廠被迫面臨「砍掉重練」的窘境,這個挫折讓台灣的科技產業開始自我反省,回頭檢視過去只重視「創意」忽略「實用」的方針是否正確?改變過往單方面推陳出新的發展策略,對於「創新」二字的重新定義,金融風暴不僅讓台灣的電子產業再次找到新的發展方向,也促使科技業走向規模M型化的轉型發展。那麼讓我們來檢視,在金融風暴的無情衝擊下,科技業痛定思痛後領悟到的,所謂重新定義後的「創新」是什麼?過去一直以為搶先能無中生有,能人所不能的才稱得上創新,過度天馬行空的想像,最後就發展出許多不符合消費者實際生活需求的多餘產品。其實創新的觀念沒有這麼複雜,金融風暴吹散廠商亂七八糟的錯誤認知,反璞歸真後體會到的所謂創新的關鍵,其實就在於解決問題。眾所皆知,任何產品研發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瓶頸,以往為了拔得頭籌搶先生產推出市面,遇到技術面問題不是選擇直接忽略,就是繞過問題本身而採取次級替代方案,但是這些被暫時性忽略的問題,其實仍會持續影響研發過程甚至於左右最終產品品質,唯有正視並且將其解決才能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產品,體驗到這點之後,現在大部份的科技廠商都開始提供客戶「Total Solution」(解決方案)的服務,將為客戶解決各種問題視為最高方針,是以滿足客戶端的需求為主的新思考。符合營運成長三要件的績優股除了跨越產品製造時的各種障礙,不停研發新技術以解決問題之外,科技業也體會到團結力量大的好處,與其單打獨鬥的求生存,不如團結上下游企業或者異業攜手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能量,因此營運方式與規模上的創新,也是近年不可或缺的發展趨勢。除了著重以往同產業間的所謂上下游「一條龍」式垂直整合之外,企業開始向不同產業的廠商尋求更多的異業結盟,可稱為是以「破壞式的異業結盟」為企業突破點,來滿足推升營運動能的黃金三要素:新產品、新應用以及新市場,透過多元化的異業結盟,不僅能夠提供客戶端多重的解決方案,更進一步還能產生出規模經濟的實質效用,這種異業資源共用的雙贏戰略夥伴關係,實在是企業營運模式的一大創新。日新月異的數位電子時代裡求生存,科技業者不僅要在本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更要不斷出奇制勝才行,在國內努力滿足營運成長三要件而發光發熱的廠商分別有:持續開發新產品、新應用以及新市場的鴻海(2317),跨入新應用領域的樺漢(6414)、新普(6121)、F-安瑞(3664)以及緯軟(4953),新市場開發的宸鴻(3673)、上銀(2049)等都是不停往前邁進,持續在各自的領域裡一馬當先的公司,他們的成功代表著科技產業接下來發展的方向。鴻海、台積電不約而同看好物聯網自從金融海嘯後,國際大廠相互整併的風潮延燒,此現象反應出在海嘯後各企業積極針對資源優化尋求整合的途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尋體質好的公司,透過整併資源共享或者擴大產業規模來為企業進補。講到整併,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企業再造案就是DRAM廠以及太陽能廠的資源優化,這兩個產業在資源效益最大化後,不僅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在股市表現和業績方面的明顯提升也是證明整併大大有效的最好佐證。至於另一途徑,國內廠商裡要談到規模經濟和擴大產業,就不得不提到最具代表性的鴻海集團。鴻海最為人所知的規模經濟策略就是利用世界上各新興市場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時,與當地政府合作與規劃,一點一滴打造出代工王國的世界版圖,讓鴻海在科技產業的領域裡所向披靡,因此曾有人形容鴻海的郭台銘董事長為科技界的「成吉思汗」,實在是非常貼切。當年蒙古人逐水草而居,而對現今的電子代工廠來說,二十一世紀的「水草」,應該可以說是人事費用的成本吧,既然代工業裡最重要的獲利法則就是降低成本,那麼在追逐與找尋低人事成本的設廠地點時,也不免會迫使公司的資源分散於全球各地,結果就無法達到最優化的資源整合與利用了。近幾年鴻海集團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聞,便是在中國大陸的富士康員工連續跳樓事件,自二○一○年起層出不窮的員工墜樓案件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甚至出現指責鴻海為血汗工廠的負面聲浪,面對岌岌可危的集團聲譽與百萬鴻家軍的管理問題,進退維谷的郭董最後雖然以大幅加薪為墜樓事件畫下句點,但經此一事,郭董體會到如果要減少人事開銷與勞動糾紛,就必須釜底抽薪從最根本的層面著手,與其在全世界游牧千辛萬苦地找尋低人事成本的代工國家,不如一勞永逸乾脆用自動化科技來代替人力以徹底節省人事成本來得更直接,此後鴻海的機器人百萬大軍計畫已勢在必行。後來郭董的無人工廠等規劃便逐漸浮上檯面,今年和執掌谷歌機器人研發部門,有Android系統之父稱謂的魯賓間的密切合作更引人注目,與谷歌的結盟表示鴻海集團正積極為機器人生產開發做準備,此舉讓鴻海集團未來對於機器人的倚重意圖更加明顯。谷歌 亞馬遜 蘋果 鴻海發展機器人不讓谷歌專美於前,全球首屈一指的網路巨擘亞馬遜也正積極地發展機器人商機,亞馬遜的計畫內容是利用物聯網聯結雲端後再加上機器人來運作,簡單來說,就是讓透過Amazon.com訂貨的消費者能夠看到機器人理貨、點貨甚至是利用無人車送貨的未來藍圖,但礙於現階段科技尚有許多瓶頸未突破,這種遠景只能說是紙上談兵有點言之過早了。反觀谷歌實事求是的舉動,在過去一年裡就併購八家機器人研發的相關廠商,並且一步一步地與現實生活開始聯結,從無人車能夠在加州的路上合法行駛開始(但現階段駕駛人仍需坐在無人自動車的駕駛座上),再加上機器手臂的運用,甚至與NASA合作讓搭載著谷歌Tango作業系統平台的浮動機器人平台能在離地球表面二三○英里的地面上自主導航作業。谷歌對機器人開發的野心不言而喻,與鴻海間的合作更將鞏固其在科技業的霸主地位。物聯網科技要連結身邊所有人除了谷歌之外,蘋果身為全球作業系統二大平台之一,在機器人領域自然不會缺席,對於機器人相關早在iPhone的APP程式裡就有涉獵,已有能夠配合相關的直升機和小型平衡型機器人產品的功能,但相較於谷歌的多元化發展,蘋果似乎更重視在作業平台的系統品質穩定上,而非開發機器人相關產品。在未來機器人將日漸普遍的趨勢中,國際大廠如何能夠跨越系統平台的障礙,做出具有整合或共通性的機器人軟體,應該會是從這場機器人大戰裡脫穎而出的關鍵。鴻海身為蘋果供應鏈,卻同時與蘋果最大的敵人谷歌攜手並進,成為機器人計畫的合作夥伴,在即將來臨的機器人發展大躍進的時代裡,將會與蘋果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讓我們拭目以待。行事高瞻遠矚,在全世界的科技產業都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鴻海郭董,在年初虎博會還親自導覽,對媒體道出了今年科技產業的趨勢與未來研發的新動向,市場的焦點將集中在:雲端、穿戴式裝置以及機器人自動化這三方向的結合,正好和台積電(2330)的張忠謀董事長先前的發言「Next Big Thing」的物聯網之說相互呼應,物聯網(IOT)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透過互聯網連結身邊的所有人、事以及物,這和郭董所提出的穿戴式裝置─人,雲端─事,機器人─物,這三個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對照之下會發現不管是持續創新製程的台積電,或者是透過多角化整合經營的鴻海,這兩個產業巨擘都不約而同看好物聯網的商機為下半年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