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七月召開的經貿國是會議,第一次顧問會議未能達成共識,因而延後至八月舉行。但就顧問會議透露的訊息觀之,這一場甚受矚目的國是會議,恐怕不易達到國人的期望。表面上看,經貿國是會議乃是因應太陽花學運要求召開憲政會議的壓力而來;其實早在學運之前,經濟部已規劃六月舉辦全國經濟會議,乃順勢轉為經貿國是會議;因而開會有其更根本的考量,絕非一個政治性的動作,與太陽花學運也無直接關聯。更根本的考量即在於,台灣經濟正遭逢數十年來最大的困境,投資意願低迷、成長欲振乏力、薪資倒退、年輕人看不見前途;馬政府的支持度每況愈下,關鍵在此,甚至數十萬青年走上街頭,背後的巨大驅力亦在於此。經貿國是會議的基本任務即在於探索問題的癥結,尋找解決的途徑,更進一步抉出解決的方法。背負如此重任的經貿國是會議,其意義自無比重大。然而主其事者對此重任顯然並不完全了解。行政院長開宗明義即指出,兩岸服貿協議受阻延誤我國加入國際經貿體系的腳步,欲藉此會議對服貿協議重新凝聚共識;而討論的重點亦置於區域經貿整合相關議題,都跳不出學運與反服貿的框框,完全辜負了面對困境、為台灣經濟擘畫未來的重要使命。若真要嚴肅面對上述課題,從選聘顧問時就要十分用心;其中部分必須深入理解當前台灣經濟所面臨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基本上屬問題導向。另一部分,則屬解決方案導向,運用適當的專業、大膽的判斷以及跳脫窠臼的創新眼光,為台灣經濟擘畫出清晰的遠景,並設計出有效而具體的方法一一將問題解決,為長遠的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依目前顧問的結構,泰半皆為藍綠兩朝退職財經高官。今日的困境正是十餘年來主其事者先後造就,則上述兩項任務應皆非其所長。若從選聘伊始,即迷失方向,未來的經貿國是會議能有何成,不卜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