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牌學名藥廠積極轉型,全球找商機,中化、永信、杏輝、生達、東洋等各擁併購、國際藥證、轉投資等利基,後市值得追蹤。衛生署宣布今年五月調整藥價,這項措施將影響上萬項藥物,醫院可能又將掀起換藥潮。而衛生署更打算在七月實施「三同」政策,給付十五年的藥品,且專利期逾五年,只要是同成分、同品質的藥品,不分原廠或是學名藥都必須調整為同價格。過去健保局每兩年都會調整藥價,七次經驗下來,幾乎每次都引發換藥和斷藥的疑慮,因藥價被砍中盤商不願進貨,在庫存短缺情況下,導致社區藥局面臨缺貨窘境,甚至原廠也傳出抗議聲浪。記者實地訪問到國內不願具名的製藥界董座,對此他氣憤的表示,原廠藥商這樣根本是威脅!他們只是希望政府可以保障原廠藥價,根本是得了便宜又賣乖!有錢可以賺為什麼會不進來台灣賣?「健保藥品給付這樣等於是資源浪費!」他更直白地說道。每年國內藥品市場一千四百多億元中,除了少數的專利藥,大部分都被外國人賺走,國內一百多家的學名藥廠僅能從剩下的三、四百億元中搶食。內外夾攻困境下的老藥廠您可以想像嗎?每十顆藥裡面,就有七至八顆是學名藥,近八成都是國產學名藥!但是近年來全球環境、市場結構改變和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下,均不利學名藥廠經營,但在殺價競爭的市場的局面,國內本土藥廠多半是學名藥商,若是侷限在台灣單一市場,很容易落入價格競爭影響中,在眾多不利的條件下,老藥廠的轉型路顯得格外艱辛。但若是要將學名藥外銷,都要面對先進國家和新興國家的本土學名藥廠競爭,包括中國、印度、南韓、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與俄羅斯等學名藥廠。尤其中國近年來極力扶植本土學名藥廠,為保護國內藥品市場,對進口學名藥有嚴格管制。舉例來說,過去在中國做生物定性實驗(BE)較便宜,而現在跟台灣的價格已經差不多了。雖中國具有未來成為全球最大藥品進口國的潛力,但台灣藥廠未來還是有一條艱辛且漫長的路要走。所以本土藥廠在發展出口外銷上,應力求產品及技術的差異化,畢竟在全球健保長期虧損情況下,學名藥仍會成為醫療院所降低藥品採購成本主要來源,因此利基型學名藥品才有機會擺脫殺價競爭的循環,健喬(4114)董事長林智暉語重心長地說道。國內兩種製藥廠轉型步調不同國內製藥廠又分為以藥房及藥局(即OTC用藥為主)為主要行銷通路的製藥廠,如推出國安感冒糖漿的國安製藥、推出斯斯系列和敏肝寧的五洲製藥,以及生產痠痛藥膏的明通製藥;另外則是以醫院、診所為主要行銷通路的藥廠,像是中化(1701)、永信(3705)、杏輝(1734)、生達(1720)、東洋(4105)。後者轉型動作較前者快。追根究柢,製藥業的共同點就是管銷費用極高,但前者以藥房及藥局為主要行銷通路,預算都花在行銷廣告費上;而以醫院、診所為主要行銷通路的製藥廠,其研發管理費用也相當高昂,但卻積極參加生技製藥研討會,公司轉型企圖心可見一斑。台灣政府每兩年實施一次健保藥價調查,其後並調降藥價,以縮減健保醫療的虧損,然而此政策使得台灣平均藥價低於國際平均水準。加上在廠規的部分,預計在明年全面實施 PIC/S GMP,若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升級的cGMP藥廠,未來將無法生產藥品,此舉使得學名藥廠近年的資本支出大幅增加。學名藥產業受限於上述政策的影響,在極度飽和的台灣市場中,近年營收成長與獲利趨緩是可預見的,故開拓海外學名藥市場刻不容緩,海外市場為公司成長注入強勁動能。在封面故事的第一篇,筆者已針對目前國際製藥產業的趨勢做了詳細的介紹,部分老藥廠的轉型方向與布局也可從中看見轉機,合併與整合已成全球醫藥業所面臨的最大改變,反觀國內,台灣藥品市場小且業者規模也不大,研發經費和資源相對不足,整併更是大勢所趨。其次,為避開國內健保藥價年年砍的血海市場,布局海外市場及拓展新業務成為國內學名藥廠轉型的關鍵之一。本土學名藥廠龍頭永信本益比低永信為國內本土第一大學名藥廠,兼具穩健成長與未來爆發力的低本益比個股。在國際接軌上,目前外銷近三成,看好在美國市場已取得三張學名藥證,且中國也增加兩張新藥證,法人預估,美國與中國今年可望貢獻營收,並轉虧為盈。永信亦布局日本市場,該通路布局與新產品持續上市,將帶動營收獲利成長;東南亞市場也持續成長,主要以馬來西亞與印尼為主。另外,公司也布局歐洲市場,目前已完成美國MHRA查廠,預計年中取證,為台微體(4152)代工抗黴菌藥Ambil,預計第三季出貨。永信在台灣的營收主要受健保給付藥價影響,加上台灣學名藥市場競爭激烈,市場成長有限,故過去幾年營收僅約為三十多億元,難有重大突破。明(二?一五)年台灣將全面實施PIC/S GMP,於今年四月二十五日為止,共有九十四家藥廠通過PIC/S GMP認證,未來學名藥廠數將大幅減少!中化生拓銷海外市場有成目前通過PIC/S GMP認證之藥廠,其產品之原料若亦具有DMF(Drug Master File),加上產品上市前亦執行生體相等性試驗,則該學名藥之健保價約為原廠藥價的九折;且健保價低於一元以下的學名藥,則不再調降藥價;加上PIC/S GMP之生產批次量更具經濟規模效益;上述幾點可使台灣學名藥廠營運稍露曙光。永信在台灣的醫院與藥局等通路布局既深且廣,有利其銷售品牌學名藥,在未來台灣學名藥市場的整併上永信具相當有利的位置。中化生(1762)為中化子公司,與美國前六大學名藥廠Endo投入免疫製劑領域,也為安成藥(4180)代工高血壓及心絞痛利基學名藥Nifedipine,目前已取得美國藥證,準備搶進美國市場,成長動能看好。法人預估,該集團布局海外市場效益逐漸發酵,二?一六年外銷將占集團營收比重一○%以上。而美時(1795)為國內老牌學名藥廠,過去以內銷為主,雖積極拓展外銷市場,但比重仍不高。近期與國際醫藥集團艾維群(Alvogen)簽約,將私募一.五億股讓Alvogen入股,Alvogen將持有新美時六七%,美時總共可取得資金約兩億美元,同時美時將花費一?八億元整併Alvogen亞洲子公司,包括韓國、印度、中國公司,整體併購完成時間約為二?一四年中,預估整併後年營收可達一億美元左右,可望成為亞洲重要製藥廠商。法人預估子公司營收灌入後,營收上看三十億元,EPS四元。Alvogen主要看好美時口服癌症藥廠及高致敏性荷爾蒙廠,技術難度高,皆通過歐美日查廠,國際類似藥廠不多,具有競爭優勢。並且美時已與客戶合作取得日本藥證,美時研發產品及市場皆與Alvogen未來規畫發展方向相近,合併後的新美時將成為Alvogen亞洲重要生產工廠。新美時將成Alvogen亞洲產藥基地美時與Alvogen將合作申請美國藥證,目前有六項正在籌備規劃中,包括抗癌、抗三高、白血症、洗腎等,預期未來二到三年將可逐步發酵,另外美時本身已在美國申請學名藥證,預估今年有機會取得兩項學名藥證,營收將有顯著貢獻。台灣市場部分,Alvogen規劃在台灣申請六十多項產品,將由美時行銷推廣,目前已拿到二十張藥證,預期未來兩年可取得全部藥證。杏輝產品種類涵蓋療效用藥、功能性食品、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等四百多種,以療效用藥為其主力產品,其中皮膚科外用藥品為其核心技術產品,其台灣市場之市占率超過一五%。杏輝去年在其他國家的合併營收為六?五五億元,而二?一二年在其他國家的合併營收為四.?七億元,大幅成長約六○%,由此可看出杏輝積極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海外市場將成為杏輝成長的主要動能。杏輝前(二○一二)年斥資五億元興建符合PIC/S GMP廠規之癌症製劑二廠,該廠主要以生產注射劑為主,預估今年上半年接受TFDA查核,下半年有機會量產,預估該廠年產能約為五百萬支注射劑,將用於替日本與德國藥廠代工生產抗癌藥注射劑,亦可支援生產台灣所需的抗癌藥品。生達多張國際藥證申請中另外,杏輝轉投資杏國新藥(4192),杏國又入股德國上市公司MediGene AG,為台灣業界之創舉,並取得其植物新藥Veregen的台灣獨家代理權,該藥品為美國FDA第一個通過的植物新藥(NDA 021902),上市後潛在商機相當大。至於生達,今年可望取得糖尿病用藥「麥若糖」及韓國藥證等兩項糖尿病用藥之藥證,目前美國方面已完成漸凍人、帕金森氏症和糖尿病用藥申請美國藥證中,今年美國FDA將進行查廠,未來將全面搶攻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