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運動催生的「經貿國是會議」,預定七月底舉行,首場分區會議上周末登場。一三二位代表提出洋洋灑灑二十四頁意見書,自其中應可概見正式會議的結果。媒體直率指出,許多共同意見與多數意見,多如老太婆裹腳布一般陳腐,乏善可陳,且談了數十年沒有下文。尤其共同意見竟包含「化口號為行動」,或許正是對「只知空談,不見行動」的沉痛回應;不過恐怕下場亦同。有此結果,一點也不意外,數十年鐵的事實豈能一朝悛改?最可憾的,莫過於極力鼓吹召開國是會議的在野黨全面杯葛,使得迫在眉睫的兩岸重大議題,尤其是服貿協議,幾不見實質討論;則召開經貿國是會議初衷,也全然落空。關鍵在於,與會代表並無群眾基礎;當在野黨峻拒,會議乃全由執政者一手主導,而衍生出令人不樂見的情況。其一是,近親繁殖使反對的聲音無法聽見甚至難以發出,對化解社會衝突毫無助益。其二,同氣相求的情況下,見解與主張早已定型,再怎麼激盪也難有新意。其三則是,與會者既不代表在野黨與大眾,其結論乃缺乏民意基礎,難以受到肯定與重視;於是行禮如儀,又淪為大拜拜一場。關鍵既在於此,對治之道即呼之欲出:強化代表的民意基礎。此在過去或為難事,於此網路時代,立有解方:全民透過網路推選與會代表。近年來財政部努力推廣網路報稅,大多數納稅者均透過自然人憑證上網完成國民應盡的義務;則上網推選代表更非難事。當然會有人質疑其普及性。但一方面,申辦自然人憑證十分簡易,對尚未申辦而有意投票的少數人,略加協助,即可具備。另一方面,與會代表並非重要公職,中與不中無涉權利義務,故是否百分之百普及可略微通融。然若由大多數公民透過投票方式推選代表,則在野黨領袖、地方首長乃至不為當局所好的學者、專家、意見領袖即無理由峻拒;而廣納各方意見,會議結論的分量即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