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住展雜誌資料,二○○五年台北市、新北市新大樓平均公設比為二八.八%、二五.五%,至今年十月,分別增至三四.五%及三一.六%,更有愈來愈多建案公設比高達四○%,甚至超過五○%。揆其原因,實與近年建築法規趨嚴,加以建商為迎合高所得階層需求,不斷增設管理中心、健身房等安全與休閒空間息息相關,而這些面積都會計入房屋總銷售坪數,導致公設比愈來愈大,尤以高級住宅與豪宅最明顯。台北市則以近年建地取得不易,基地面積愈來愈狹小之鳥籠建案最受詬病。十年來房價居高不下,購屋者只得不斷降低標準,導致房屋坪數愈買愈小,而在公設比逐年攀高下,使得實際居住面積愈來愈小。面對此一不利情勢,購屋時如何保障權益格外重要。首先,對室內實際使用空間之認知最為重要,一般人購屋時多僅著眼於公設比多寡,忽略了樓層高度之空間概念,這也正是樓高三米六與三米以下價差超過一○%主因。其次,銷售坪數常以「受益面積」或「使用面積」呈現,受益面積最常見於商場攤位之走道,使用面積則包括不能登記產權部分;另一常遭質疑的是一樓店面騎樓,雖有產權登記面積,惟需開放公眾使用。因此,購屋時就應緊盯室內實際使用空間,亦即進門後客廳、餐廳、臥室、廚房、廁所之總面積,更重要的是,查閱建築設計圖尺寸標示,再據以計算各空間面積;此一議題如係預售屋,只要攤開原設計圖即可一目了然,如係中古屋則可現場實際丈量核算。至於往昔經常發生之「含車位價面積」,只要將停車位與建物分開計價就不會上當。面對愈來愈大的公設比,則可就林林總總的公設項目逐一檢視其實用性,更重要的是,是否占用空地比。正值房市景氣由賣方市場逐漸轉變為買方市場之際,只要多看多比較,謹守室內實際使用空間,再逐一檢視公共設施之必要性與實用性,相信一定可以選購到一戶貨真價實的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