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技股投資的狂熱氛圍,自基亞事件後一瀉千里,多數生技股股價也回到前波起漲點,低迷氛圍讓投資人對台灣生技產業未來發展感到憂慮,未來生技該怎麼投資?上周,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上漲三.一%,再創十四年新高。再來看台股上櫃生技指數上漲三.三%,等待市場信心回籠,維持弱勢整理格局。觀察過去五年,台股上櫃生技指數大致與NBI走勢相仿,連動性高。台股生技回歸國際趨勢而台股生技類股偏中小型居多,股價漲跌易受到市場消息左右,雖然近來基本面變化不大,但全球生技發展環境丕變的情況下,台灣生技股終將回歸國際軌道,法人建議,投資人中長線可逢低布局二○一五年基本面轉強個股。其實,生技醫療產業大約可以分成三個領域,分別是新藥開發、醫療器材及醫療照護。而這三個領域可以說是三個不同的產業,因為各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質。就長遠來看,全球人口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也表示生醫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向上,而台灣生技產業也在這幾年間蓬勃發展,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也是激發生技投資熱潮的因素。資本市場對生技產業投資有多熱?不僅是國內幾個生技大老,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等人大力支持,國內外創投資金投入也相當熱絡,就連一般散戶,對於熱門生技股也可以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台灣生技產業投資的熱絡可見一斑。但基亞事件後,不少投資人慘賠,對生技股態度轉趨保守。其實,在生醫產業發展成熟的美國,遇到新藥研發失利,股價暴跌,抑或是新藥研發成功,股價暴漲,都是相當正常的事,一個產業的成功,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業界人士表示,即使產業有泡沫也是一個好現象,畢竟能夠在大浪席捲下存活下來的公司,才會是真正好公司,對整體生技產業發展也才是健康的。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早在民國七○年代就已經開始,七十一年頒布的「科學技術發展方案」中,即明訂生物技術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七十三年以財團法人形式成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八十四年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八十七年將生物技術列入十大新興產業,八十七年工研院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台灣生技發展30年 即將開花結果而為進一步整合國內生技研發能量,朝產業化、商品化發展,從民國九十八年到一○一年的「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簡稱「鑽石計畫」),透過跨部會合作,建置與國際銜接的法規環境,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並加入PIC/S GMP國際品質組織,以及成立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等。至一○一年底,台灣藥品產值已從九十六年的六八○億元成長至八百億元,醫療器材產值則從七四九億元成長至一○九二億元。直至一○二年六月,又將方案名稱更名為「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簡稱生技起飛方案),政府都是希望能在之前的基礎下,輔導產業、整合資源、推動藥品與醫療器材產業化,並在藥品、醫療器材、醫療管理服務等三個領域創造成功案例(表一、圖一)。台灣投資生技產業至少三十年,政府更將生技列為重點發展產業,政策大力推動,國內學者也不餘遺力。當初,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大老遠飛到美國,親身登門拜訪每一位列在「鑽石計畫」候選人名單的生技業A咖大老,包括許照惠、張有德、唐南珊、美國維梧創投合夥人孔繁建等,還有前一波海外歸國的生技大咖包括張念慈、張念原、許明珠、陳志明等,紛紛回台創立新藥公司。近幾年,也因為這些旅居海外的生技界大老紛紛回台,將新藥研發成果展現在生技股上,帶動一股投資熱潮,近兩年多來生技股成為市場寵兒,不少生技新藥股漲幅以倍數方式成長,即使新藥研發持續虧錢,但投資人還是相當捧場。台灣生技抓機會 五年內拚升級翁啟惠即表示,當台灣有一個國際大藥出現時,國際資金潮的進駐是必然的趨勢,也連帶創造產業供應鏈的價值。畢竟台灣市場不夠大,要能展現自我優勢,與國際夥伴及市場連結,前景才值得期待。中研院院士陳良博日前回台,公開表示台灣生技業發展到現在是一個奇蹟,而且有機會在五年內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生技大國!雖然基亞事件是個教訓,但其實也是因為F*太景(4157)、寶齡(1760)、智擎(4162)、中裕(4147)、浩鼎(4174)和藥華(6446)等仍有機會取得新藥藥證,並在未來五年內上市,藥證的取得將能挹注台灣生技新力量。不過,聯訊創投公司共同創辦人鄭志凱則公開表示擔憂,他認為目前全球投資新藥的趨勢,都是在獲得第一期或第二期FDA許可後,就賣給國際大廠,對投資人來說,這也可能是獲利了結的時間點;再者,新藥研發曠日廢時,複製成功所要花費的時間也很長,即使成功了也很難複製。誠如F*太景董事長許明珠說的,「每顆藥的適應症和功能都不一樣,要怎麼複製成功?」即使成功了,成果也難以累積擴散,之前眾人期盼的兩岸「綠色通道」快速審查根本不存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也是台灣未來新藥產業如何發展下去必須仔細思考的問題。除了生技新藥產業外,醫療器材也是台灣相當具潛力的產業。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以台灣目前情況看來,醫材是最具利基的,台灣因電子業有國際競爭力、產業供應鏈完整、不缺資金,很適合台灣發展,而且醫材的週期短、風險小,被告的機率也比較小,但業者要突破只做小型醫材的模式。醫材產業沉潛 四年後市場暴衝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前董事長暨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也認為,台灣本來就有電子、光電、精密機械的高科技基礎,所以發展醫療器材是結合生醫與光電,這也是台灣的機會。根據IEK調查,預估二○一八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可達四五六三億美元,年複合成長達六.八%。由於生醫器材與設備類型繁多,通常也與預防診斷連在一起,舉凡常見的超音波、醫療影像(X光)、生理檢測、基因生物晶片、基因定序等皆是醫材的一部分。由於受到全球高齡化需求影響,其他類醫材產品、診斷影像產品的比重仍為最高,分別占二七.九%及二五.八%;其次是醫用耗材類產品,約占一五.四%;而骨科與植入物產品,約占一一.七%;輔助器具與牙科類產品,分占一二.四%與六.八%。新興國家醫材市場成長快速業者表示,回顧前一年市場預測可知,骨科與植入物產品、輔助器具等產品的成長速度與市占率皆較預測數據快速且大幅提高,高齡化需求商機劇增可見一斑。此外,自二○一四年下半年起,全球經濟漸有起色,使得美國及歐洲經濟體質較好的德國與法國,在醫療醫材市場反應出不錯的需求。而中國大陸、俄羅斯、巴西、印度與東協等新興國家對醫材的需求也持續增長,市場規模達三四六一億美元。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變化大,雖仍以美國、日本和德國為主,但美國和日本市場占比卻較原先預估數字差,德國經濟支撐力道較強,比重較原先預期表現為佳。工研院IEK認為,在醫材市場建議可將新興國家作為布局考量,例如中國大陸醫材快速成長,近三年超越法國、英國與義大利,成為全球第四大市場;而印度位於南亞的核心位置,經濟持續成長,醫材市場也維持高度成長,未來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接近二○%。而近年整合動作頻繁的東南亞地區,市場成長也不容忽視,尤其馬來西亞為東協六大經濟體中,醫材市場最大、成長最快的國家,值得深入了解。高齡化商機 產業成長驅動力在生醫產業的發展與醫療照護上,IEK指出,未來十年的商機,均與高齡化議題息息相關,包含醫療照護需求的滿足、醫療效率的提升、醫療人力不足,以及醫療機構外的分散式解決方案,都是未來投資的焦點。未來重要商機將以可滿足醫療照護需求的輔具、眼耳牙科、呼吸治療產品等,可提升醫療效率的智慧醫療、診斷產品、微創產品等,以及提升健康與預防策略的出院照護的穿戴式、行動健康方案、智慧照護等為主。法人預期,未來結合醫材、軟體平台、決策系統,與雲端、巨量資料(Big Data)的相關服務模式,將成為台灣產業另一波的長線動力。另外,智慧健康產業近來也成為創投布局重點。全球創投資金已經連續幾年投注於智慧健康產業,二○一三年投資金額更超過十九億美元,與二○一一年相比更呈現一倍以上的成長,交易數量更有一四三%的成長,成長幅度前所未見。國際主要廠商看準使用者生活型態的轉變,紛紛推出相對應的硬體設備、軟體以及平台,希望藉此取得市場先機。而透過智慧健康醫療照護產業,也可帶動雲端與巨量資料發展機會,透過行動器材產業的蓬勃發展,將可形塑帶動遠距照護服務、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和巨量資料發展,突破健康照護服務的困境。根據IEK資料顯示,ICT在健康照護應用市場二○一三年約四十二億美元,預估至二○二○年將可達六七三億美元,成為下一波重要的產業機會。ICT在健康照護市場蓬勃發展,包含行動健康醫療服務、穿戴式裝置與巨量資料等產品與服務快速成長,異業技術與資金逐漸投入醫材研發,加速醫材轉型,未來,產業也發揮關鍵技術開發與系統整合優勢,朝向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與服務為主。台新投顧產經研究部襄理蔡逸賢指出,中國進入擴大內需時代,將從解決人口老化及戰後少子化等問題著手,因此從十二五計畫開始編列一連串的醫改政策,未來將明確以提高醫療品質為主要目標,初期建設方面將增加大型醫療檢測設備設置,因此也看好大型醫療設備代理業者,如F-合富(4745)、承業醫(4164)及鈺緯(4153)等公司。突破寡占封鎖線 找出獲利模式蔡逸賢認為,醫療器材產業在人口老化問題尚未有效控制下,長期以來需求只增不減。但是,台廠是否能夠突破各領域寡占廠商的封鎖線,找出獲利模式,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地方。短中期而言,在美國實施歐巴馬法案之下,壓低醫材補助,迫使大廠在獲利縮減的情況下,尋找合作廠商或釋放代工訂單,在製造能力具備優勢的台廠受惠程度大,未來關注焦點在牙科、骨材、血糖儀、洗腎、檢驗設備和心血管耗材等領域,建議投資人可長線布局(表二、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