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畢業高峰季節,也是社會新鮮人進入職場初試啼聲的時刻。此時的台灣,處在薪資停滯十多年的階段,年輕人失業率高、起薪更低,可以說是一個對社會新鮮人來說不甚美好的時代。把時間倒回四、五十年,民國五、六○年代,升學率低、生活環境相對糟,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一個不美好的時代,但當時的台灣人卻走出了一個好光景,拚出經濟奇蹟。沒有人注定可以滿手好牌,真正成功的人是如何打好一手爛牌。時代背景不同,就要有不同的思維因應,但不變的是挑戰困境的意志,只要你思變、能變,不管再惡劣的環境,都能成就大局。當年的我們,剛好趕上了台灣從農業到工業,再轉商業的幾個過渡期,所以國際貿易的活絡讓我找到了機會,拎著皮箱、帶著訂單,我開始走出台灣,到海外尋求各種可以合作的機會。想要獲得更大市場,眼中不能只有台灣─這個觀點,在我初創業時如此,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是如此。台灣真的很小,只有兩千三百萬人,但外面的市場很大,不管東岸西岸、南方北方,都是台灣可以拓展的市場。只是,在市場之前,你有多大能耐走出去?外語溝通能力是一定不可或缺的,而這往往卻是台灣年輕人的罩門,從小學到大學,至少學了十六年的英文,但敢開口講嗎?這恐怕是很多人的問題。教育的養成讓我們英文的閱讀、書寫能力或許還不錯,但會話能力就天差地遠了。因此,我給社會新鮮人的建議就是,先打好你全球化的基礎,把外語溝通能力訓練好,能多幾國語言就多幾國,永遠不嫌多。如果只是閉門造車,談全球化就顯得太空洞,所以我給新鮮人的另一個建議就是,走出去!畢業後不管是旅遊、遊學或留學,到別的國家去走走看看,交一些國外朋友,再進一步去發掘海外工作的機會,然後,工作個幾年,累積國際經驗與能力,屆時再回到台灣發展或是貢獻所學,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眼界完全不同,不管做什麼,也會更加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