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雖然開放陸資來台購屋,但為防中國大媽炒房,仍設下層層關卡管制,10多年下來,至今僅207件購屋案。根據世邦魏理仕發布的《中國資金是否應投向澳洲市場》報告,截至今(二○一五)年第一季,中國投資者在澳洲投資金額已超越美國,成為僅次於新加坡的商用不動產第二大買家。而且,在第一季中,中國海外房地產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一,都投向澳洲不動產。中國資金跑到澳洲炒樓在投資澳洲的境外基金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金額高達二十二億美元,這個趨勢延續且加強了去年的投資力道。去年中國一百億美元的境外投資金額中,有一五%流向澳洲。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研究部主管、執行董事陳仲偉指出:「中國觀光客、留學生和移民人口不斷成長,加上中澳雙邊貿易關係不斷深化,都促進了中國對澳投資的增加,且隨著中國監管政策進一步放寬,保險基金不動產投資比例上限從原有的一○%調高到三○%,各類境外投資比例上限調高到一五%,中國對全球市場的投資持續保持穩定,並有進一步的上升空間。」不過,當中國人成為澳大利亞樓市最大的海外投資者,並同步炒高當地樓盤價格時,卻引來負評。有人甚至指摘中國人只買不住,造成當地很多大樓一到晚上都黑漆漆,猶如鬼域般,種種負作用引發澳洲政府考慮採取防制措施。一位移居澳洲墨爾本(Melbourne),趁暑假回台探親的陳太太表示,她在雪梨(Sydney)即親眼目睹不少中國人在澳洲買房,該接待中心九點才開門,但七點時外頭就有人開始在排隊,而一開門湧入的人潮,很快就把樓買光了。「中國大媽」意指海外投資土豪這股在澳洲買盤的力道,猶如之前傳出的「中國大媽」在黃金市場瘋狂掃貨般。據中國大陸當地人的解釋,「中國大媽」一詞,並不是指真的大媽,而是「土豪式」海外投資者的代稱。「中國大媽」不僅炒澳洲的樓,就連倫敦、美國和加拿大都傳出其成為下手目標。而造成中國大媽的資金橫掃全球,除了中國大陸過去二、三十年改革開放,人民累積了可觀財富外,也跟中國大陸打房有關。就好比台灣政府打房,不少國內資金流向日本、馬來西亞、柬埔寨、倫敦、澳洲與美國等地投資十分類似。陸資炒房 台灣兩極反應「中國大媽」如果到台灣炒樓,台灣會變成怎樣呢?在政府打房,造成每年成交移轉棟數逐年攀低,讓居高不下的房價於今年開始出現鬆動的情況下,歡迎「中國大媽」來台買房的人,大概屬地產開發者、建商及代銷業者,期盼藉此能讓房價止跌回升。相對地,抗拒「中國大媽」來台炒樓、再把房價炒高的人,一是怕買不起房的人,二則是政府官員,他們並不希望好不容易才抑制的房價飆漲,又因開放陸資(另一形式的中國大媽)來台買房,而讓房價再度飆升。因此,即使台灣在二○○二年八月就開放陸資來台購置不動產,但今年六月,經內政部許可、取得不動產的件數僅二○七件,平均一年才十五件,總金額為二十九億五千萬元左右。政府緊箍咒 今年再加碼造成金額與件數如此少的情況,主要是台灣政府也擔心「開大門」,讓台灣的房市會像澳洲般,被「中國大媽」的龐大購買力給炒高房價。因此自開放以來,政府一直採取兩道緊箍咒,一是「資格審查」,另一則是「總量管制」。「資格審查」是於二○○○年明定,規定任職於大陸黨、政、軍機關者不得來台購屋。至於二○一四年實施的「總量管制」,是限制大陸人民(自然人)每年取得的建物戶數為四百戶,土地上限為十三公頃(約三.九萬餘坪)。除此之外,一聽到來自中國大陸的萬通集團在二○一一年,於淡水小坪頂推出「萬通2011」豪宅案,有超過三成以上的陸客買家,內政部遂在今年七月一日起,又加了新的管制措施,規定大陸地區人民在台取得不動產管制「集中度」數額管制,同一棟或同一社區的上限為一○%,此一管制措施也被稱為「馮侖條款(或萬通條款)」。再者,內政部在七月中旬的部務會報又通過「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取得設定或移轉不動產物權許可辦法」修正草案,共修正十個條文,要點包括增訂陸資在台取得的不動產,每人僅限單獨取得一戶,不得出租或供非住宅之用,並應提出大陸地區常住人口登記卡,以審核是否為黨政軍人士;而如經稽查,有違反規定出租未作住宅使用者,將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令其限期移轉或逕為標售。陸資屬意永久產權及炫富政府的層層設限,就是要防止陸客大舉來台,而台灣房地產之所以吸引陸客的關鍵點,就在於「永久產權」,有地有屋,不像中國大陸是實施地上權,土地屬於國家所有,人民只擁有房屋的所有權。21世紀不動產董事長王福漲表示,兩岸三地因歷史和地理因素,大陸人對台灣情有獨鍾,且大陸官方規定房屋持有者只能擁有七十年的地上使用權;而在台灣,雖然大陸人不能直接購買土地,只能購買自用住宅,卻能獲得土地所有權,且房價相比大陸更便宜,也讓大陸人對台灣不動產相當喜愛。另有人指出,台灣與中國大陸為同文同種,在台灣生活沒有語言隔閡,且中國大陸對台灣有歷史情感;再者,就是以在台灣擁有一棟房子,可向友人「炫富」的心態,這與大陸企業在台租賃辦公室,台北一○一大樓是陸企首選的道理相仿。兩岸自從簽定ECFA後,除了帶來可觀的陸客觀光團,促進台灣的經濟外,據旅行業及遊覽車業私下抱怨,有些陸資以其他名義(透過港資或第三地公司)來台設旅行社、遊覽車業,從大陸接團,等人到了台灣,再由這些陸資業者承攬,說好聽的是「一條龍」服務,說難聽一點的則是「撈過界」,油水不讓台灣人賺。至於房地產投資,以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在淡水小坪頂所推的「萬通2011」預售豪宅案最具指標,每坪售價超過七十萬元,硬是比當地行情多出兩倍以上。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明顯的建案。在政府層層關卡下,房地產業者大都不認為陸資來台能夠炒樓。王福漲表示,陸資對台灣當前正逐步修正的房價影響不大,且買房遭多重限制,包括「五四三條款」、「總額限制」以及七月一日開始實施的「萬通條款」等,入場困難重重,且因房地合一稅制,將來脫手難度加大,導致買氣削弱,抬轎房價之勢緩減。而陸資來購買不動產,如國人海外置產,必將選擇最精華的區域地段,除高價住宅外,商辦和店面也是一大重點。由於地段昂貴商辦多有行無市,且台灣商辦租賃市場不振,陸資的注入具一定的活絡效應,而陸資購買高價店面的目的多在於策略店面承租,養金店面賺取短期房價價差,若陸資全面開放,高店租可能導致民生物資上漲或店面無法支撐而倒閉。政府設關卡 陸資難炒樓王福漲指出,目前21世紀不動產各大加盟店不乏陸客來店看屋,皆顯示出極高的購買意願,但因投資限制多,程序環環相扣、複雜繁瑣,若其中一步出了問題,很有可能申請無法通過,故鮮少有實際購買動作。換言之,雖然大陸人對台灣不動產喜愛至深,但來台購屋仍關卡重重,且台灣投報率低,無論台下是否有看不見的交易,多方研判陸資目前仍無過度買房的問題。全國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張?勻也說,根據內政部統計,外國人士來台購屋每年平均五九一棟,平均每日賣出兩戶給外國人士,而外國人購屋大多是工作需求以及外籍配偶居住需求。尤其台北市相對於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房價相對低,有置產誘因,加上外籍人士工作地點大多集中於都會區,因此觀察內政部資料也可發現,今年第一移轉量有八八%購屋地點位於六大都會區,像台北市內湖四期、AIT周邊,以及士林天母因為綠意盎然、環境清幽,最受外籍人士喜愛!至於民眾所關心是否有大陸人士來台購屋炒房,張?勻指出,在「五四三條款」限制下,大陸人士購屋數量非常稀少。就連萬通董事長馮侖也直搖頭說:「台灣不只反對陸資來台投資房地產,連馬雲也不歡迎,那台灣究竟歡迎什麼?」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房地合一稅把非居住者及境外企業的房屋交易稅費加重,一年以內出售課徵四五%,以避免外資炒房。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國內對於大陸地區人民與陸資購置不動產的管制多且嚴格,從今年第一季統計,才僅三件成交來說,可發現陸客來台購屋數量相當稀少。陸資若用人頭 難以查核住商不動產企劃室主任徐佳馨分析,台灣以總量與資格來管控陸資來台買房,但若是陸資改走第三地,或是用人頭、本地公司名義等方法購買,除非刻意查核,不然還是無法有效管控資金來源,確定其是否為陸資。但由「五四三條款」,加上總量控管及同社區陸資不能超過一成的規定,若按照正式管道,仍可說是杯水車薪,對台灣房市起不了太大的效用。政府若要救房 靠陸資非良方有沒有可能台灣的房價被政府打趴多年後,屆時政府要救房,就靠開放陸資,讓中國大媽來買房?徐佳馨認為,這應從兩方面說明,一是台灣房地產是否對陸資有吸引力?二是台灣民眾是否可以接受?以前者而言,若與全球不動產相比,台灣市場小、租金投報率低,加上無基本面支撐,漲幅可能有限,不一定能讓陸資青睞。此外,目前某些熱炒的海外不動產區域多提供相當優惠的移民政策,正中富豪戶的下懷,台灣若要比照,勢必得有配套的移民政策。其次,陸資買屋可能會在某些情感面產生矛盾,因此貿然放寬是否會造成民眾反彈,值得後續觀察。她也點出,一個區域的房價要健康上漲,除了資金與話題外,經濟基本面也不可少,一廂情願地開放,不一定有好的結果。王福漲則表示,若政府要拉房,基於居住正義和房市健康發展,開放陸資並非首選;陸資雖消費力龐大,但很有可能將台灣房市吞噬,年輕人買房會更難上加難,反而造成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