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進口需求最大的美國,近來貿易逆差的收斂正創下近年來的低點,也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這是否暗示著全球產業接下來將面臨至少是金融海嘯等級的大蕭條呢?值得深入探討。國際局勢近期以來呈現相當詭譎多變的發展,過去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情況不見了,就目前國際股市的反映看來,似乎中國大陸才有發話權,畢竟這次人民幣的改革讓全球股、匯市以及債市都出現了幾近崩盤的發展,尤其過去抱美國大腿的新興市場國家,先是要面臨美國聯準會升息緊縮的資金壓力,之後又要解決過去和中國大陸貿易依存度過高的問題。過去透過貿易所賺來的外匯存底,在過去半年中快速流失,以東協成員國流失現象最為嚴重,原因來自於國內資金兌換美元出走,也因為這些新興國家在貿易上的經濟成長都是依賴原物料出口為主,包括俄羅斯的石油、巴西的基本金屬以及糧食、澳洲的鐵礦砂,甚至到印尼的鎳礦等,在過往幾年中的國際報價低迷,需求持續不振,造成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快速失血的經濟窘境。中國爭大老搏上位中國大陸近期公布八月份採購經理人數據(PMI),出現連續六個月的負成長,代表中國經濟景氣仍然面臨著下行的危機,不過,中國在經濟數據表現不佳的市況裡,卻持續進行著從基本面調整產業結構的產業政策,包括持續透過國際市場上的購併動作,扶持本土企業快速成長,其中尤以科技產業為最明顯。近期最令國際注意的焦點,就在清華紫光集團是否真的可以收購美光,至於其他產業政策包括先前推出的中國製造二○二五、工業四.○等,以及接下來即將要出台的十三五政策,還有國內的國企改革案等,都是在今年結束之後,中國能否保住經濟成長率七%的重要關鍵。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亦擴大人民幣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改革,除了力求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更重要的是中國正讓人民幣「外溢」到國際市場上,包括在上海、鄭州等地成立大宗原物料交易所,在交易所當中,交易的大宗商品都是以人民幣計價為主。由於人民幣貶值,讓這些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原物料商品之報價狀況,都相較於以美元報價來得有價值,但這其實是中國巧妙地利用匯率升貶,令全球原物料出口國所產生的貨幣價值幻覺。以石油報價為例,過去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因為美元強升,造成石油價格下跌,甚至已經跌破每桶四十美元,反觀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卻沒有在同期間出現下跌,造成出口商認為利用人民幣計價將會比較有價值,也讓過去的「石油美元」漸漸出現脫?現象。中國利用自己貨幣的影響力,讓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地位與美元、歐元三強鼎立的態勢已經逐漸明朗,而越是在混沌的局勢中,具有強大經濟成長潛力的中國,將會是成熟國家如美國與歐盟最難纏的對手;由於經濟成長率終將因為經濟體的成長與茁壯而下降,中國反而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崛起,一口氣縮短與歐美國家的差距,未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後,勢必變身成為全球的經濟怪獸。聯準會升息箭在弦上美國甫公布的非農就業人口數為一七.三萬人,遠低於市場所預估的超過二十一萬人,另外剛公布的八月份失業率數字為五.一%,為二○○八年以來最低水準,並且已達到聯準會完全就業的水準,加上八月份的薪資成長數據同樣持續出現月增○.三%的狀況。就目前的就業市場狀況來說,就是所有要工作的人都已經有工作,並且薪資水準維持穩定的成長,這對於即將到來的九月份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是否在九月進行升息有關鍵性的影響。市場一般認為,經過全球股市大幅度回檔修正後,會讓聯準會升息有所疑慮,不過,雖然美國在CPI以及核心CPI或是核心PCE數字都沒有出現越過二%的門檻,然而就結構而言,通膨正在悄悄地發生當中,這個現象從勞工薪資、房租上漲就可以看出端倪。近期美國企業正面臨強勢美元所帶來的侵蝕獲利的難題,加上企業的生產力近半年多來已經開始出現停滯甚至下滑,代表勞工薪資雖然調升,卻無法為公司帶來產出獲利;此外,像是房租成本的持續上揚也為公司帶來成本上的壓力。由於企業要維持獲利,必須得調升產品的售價,如此一來將會促使成本上升所推動的通貨膨脹效應;再者,過去幾年來原物料持續低迷的市況,使得原物料長期處於低基期之中,只要在明、後年出現反彈,就極有可能快速推升市場出現通膨產生,而如果等到看到通膨出現後才開始升息,就必須承擔約一季到半年的升息遞延效果,升息時間反而會太晚。有鑑於現在聯準會並沒有利率彈性可以當作貨幣政策武器,因此為了減緩升息對市場的衝擊,越早小幅度的升息,市場越有時間可以反應,也不至於造成短時間內過重的跌勢可能引發更大的股災。歐盟面臨內憂外患歐盟近來又傳出要擴大量化寬鬆(QE)的規模,如果各位是本刊的忠實讀者,相信對於歐盟這次宣布擴大QE規模的計畫應該不會太過意外。本刊先前就曾經從股市、匯市以及債市等面向,分析提及這次歐盟QE並沒有成功,主要原因在於實施之前的預期心理,如果要讓景氣回溫更有感,顯然就應該要擴大寬鬆的規模。觀察近期歐元區的總體經濟數據,不難發現其成長已呈現趨緩的狀況,包括產業營業額以及GDP成長率等,都沒有太過明顯的增長,甚至皆沒有辦法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之上,可知歐元區的經濟復甦是有壓力的。若再加上近來湧入大批的中東難民,在德、奧已經決定收容這些難民的同時,也讓歐元區的經濟承受更大的下行壓力,進而也就促使這次歐洲央行喊出將再次QE。不過就目前來看,歐央的QE應該還是不會成功,因為全球都在競貶的同時,貨幣乘數效果勢必大打折扣,會抵銷原先預期該有的效益。整體而言,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需求下滑造成全球貿易的急凍,尤其是過去進口需求最大的美國,近來貿易逆差的收斂正創下近年來的低點,也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此是否暗示著全球產業接下來將面臨至少是金融海嘯等級的大蕭條呢?由於台灣是以出口業為主,跟著全球景氣波動關連性高,所以觀察接下來幾個月的台灣出口數據,應可以拼湊出大概的輪廓,只是結論上來看應該不會太樂觀,讀者們恐怕得做好進入全球景氣寒冬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