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一句「打房≠居住正義」,引起軒然大波;業者立刻大聲呼應其「亂打房,台灣經濟會完蛋」之說,指出明年一千五百家房仲店要關門,未來恐面臨失業潮及通貨緊縮。房市交易量下降、豪宅大跌一成,是否為政府打房的結果,尚待釐清。專業人士坦承,上半年交易量差,乃明年房地合一稅制版本未明,許多有意買房者觀望;下半年則由於景氣惡化,及大選前大環境混沌不明所致。後者固與打房無關,而視房地合一稅為打房,就是積非成是、不明事理。台灣的房地產稅偏離國際正軌近一世紀,造成許多市場扭曲及傷害深重的後遺症,今日房價高攀,年輕人望屋興嘆,投機炒作歪風猖獗,均屬其類。財政部幾經努力,終於克服憲法的可笑限制而回歸正軌,其能謂之「打房」?任何偏差扭曲,一旦改正,必有衝擊,此乃任何重要改革必須承擔的陣痛。豈可因噎廢食,為了維持交易量不變、仲介店興隆,而任其貽害無窮?而且,一旦新稅制穩定上路,觀望心理消除、投機炒作收斂,交易量會較過去更為穩定,房價炒作風少,居住正義亦更能維護。但究竟打房是否等於居住正義,其中更有深義。北市房價所得比高居全球第一,所得未見改善之前,房價下降立使之降低,讓市民買房困難度減輕,無人可否定有助於居住正義。只要房價所得比仍遙遙高出國際水準,此邏輯都可成立。豪宅價格下跌、房市交易減少,都是不得不支付的代價;政府亦不能由於整體經濟得失而反向激勵房市、助漲房價。一旦房價所得比降到合理水準,政府即應全力維持此比值不變,既不再大幅下跌,也不容許其放肆飆漲,這就是房市的理想狀態。可採取的手段甚多,適時興建公共住宅或鼓勵民間多方建屋,都屬可行之道。當政府維持房價平穩的決心得到認同,業者自不必擔憂景氣波動的傷害,一般住者則因投機炒作空間消滅,而能長久獲得大量可租可買住宅,那才是「居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