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多變的時代,處處充滿著「昨是今非」、「典範轉移」的故事。只是,極端不協調的是:多數的人,在劇烈搖晃的環境裡,卻仍拘泥於一成不變的慣性思考。
管理大師不斷地提醒我們:「今天,企業的成功,並不能確保明日的榮景;要轉型、要改變。」在正常的情況下,誰能聽得進這些形而上、說教式的八股?直到有一天,被狠狠地傷到痛處,才醒了;只不過,這時,再說要變,為時已晚。
在投資環境裡,更是隨處可見基於慣性思考,所產生的慣性行為。於是,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習慣投資台股的人,一輩子就是死抱著台股不放,即便被它劇烈震盪的走勢,耍弄得暈頭轉向,回身過來,還是只認台股。事實上,不少台股的死忠投資人,早已被傷了好幾回,卻仍不轉移標的,這就是一種慣性行為。投資,原本就強調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講得白話一些,就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分散風險的常識,卻衝不破慣性思考者自限的框架。
本期《理財周刊》基於組合管理,規畫製作的封面故事及特別企畫;在其中,我們不談台股,而是鎖定海外股市,及國內、外的基金商品。希望幫助讀者擴大投資視野,藉此幫助投資人創造更多財富。在封面故事中,我們將告訴讀者,該如何著手海外投資?海外市場的風險何在?如何才能趨吉避凶?必須強調的是,沒有任何一項投資商品是穩賺不賠的,而決定賺賠的關鍵,在於是否認真投入。
認真,要有方法。賴秀珍的故事,告訴我們:用力玩樂,也能創造好的投資績效;因為,她努力結交幫助她賺錢的朋友;這些人脈,提供給她第一手的資料,作為精準判斷投資標的的基礎。
在特別企畫中,我們鎖定國、內外基金商品,選對基金商品,它可以為你創造22倍於定存的報酬率。那麼,該如何選擇?投資人不妨多關注能源、三通、高鐵、不動產證券化等4大趨勢,從中找尋理想的基金。
《理財周刊》在每一期的社長開講中,都會提供讀者深入而多元的國際經濟情勢分析;在這一期文中,明白指出多頭的三盞明燈,分別是蘋果的iPod, Google以及日本的復甦,有了三盞明燈帶來的亮光,黑暗就不再令人如此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