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三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雙雙表現優於預期,CPI年增率二.三%,PPI年增率負四.三%(市場原預估負四.六%)。其中PPI雖仍為負值,但已是二○一五年一月以來最小降幅,代表生產端的價格下跌壓力開始舒緩,尤其PPI的月增率更是二○一四年一月以來首次由負轉正(○.五%),顯示大陸經濟回暖訊號明確。CPI、PPI、PMI數據報佳音PPI降幅明顯收窄並優於市場預期,雖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密切相關,但也有一定的程度說明「穩增長」政策效果開始顯現,投資回升拉動工業生產,而供給側改革去化產能也發揮了臨門一腳的功效。若加上先前官方公布的三月PMI數據回升至五十.二,是去年八月來首次回到榮枯線以上,三月財新製造業PMI數據也創下十三個月來最高紀錄回升到四九.七,可進一步確認中國製造業整體經營出現好轉。以上數據顯示整體製造業回到較佳的成長軌道,有了基本面的依靠,第二季大陸股市反彈波的延續當然值得期待。接下來就觀察資金面是否具備有利條件,是否有領頭羊的角色出現。市場皆知大陸正在申請將A股納入明晟(MSCI)國際指數,並將於六月做出最終決定。放寬QFII額度上限 引進資金活水為了這個既定目標,中國官方正加快資本帳的開放。二月初外管局頒布的新規中,放寬單家QFII機構投資額度上限,不僅將額度申請採取備案管理,對QFII投資本金亦不再設置匯入期限要求,並且將QFII投資本金鎖定期從一年縮短為三個月,為外國資金廣開大門。增加QFII投資本金進出的便利性主要是為未來MSCI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做準備,因為這是最重要的技術條件之一,MSCI對於外管局放寬QFII投資限制也表示歡迎。為資本市場引進中長期活水的方向,目前持續正向發展中。過去我們一再提及離岸人民幣匯價是觀察資金移動的最佳指標,整體而言,目前資金外流的因素,可以暫時排除。以中國公布的外匯存底數據觀察,在歷經連續四個月下滑之後,中國大陸外匯儲備在三月份首見回升,增加一○二.五八億美元,反映中國官方改革經濟與維穩人民幣匯率的政策展現成效,使得資本外流情況有所改善,甚至回流中國。其原因之一是,美國升息預期削弱的情況下,美元表現疲軟,使得人民幣相對強勢,讓投資人購匯的意願有所下滑,中國官方也無須大量耗費外儲銀彈來支撐人民幣匯價。與美元脫鉤 SDR列入外匯儲備記帳單位同時,中國為了進一步與美元脫鉤,宣布從四月開始,人行同時發布以美元和特別提款權SDR作為報告貨幣外匯儲備資料,SDR作為一籃子貨幣,其匯率比單一貨幣更為穩定,有助於降低主要國家匯率經常大幅波動引發的估值變動,更為客觀地反映外匯儲備的綜合價值,也有助於增強SDR作為記帳單位的作用。人行公布三月底時的SDR外匯儲備為二.二八兆SDR。目前資金面與基本面如前所述,皆是有利於醞釀股市走多的條件,投資人在策略上又該如何選股呢?所謂民不與官鬥,政策支持甚至於主導的板塊當然仍是首選。清明過後,中國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二○一六~二○二○年》,提出實現大陸機器人產業的兩突破、三提升,即實現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品質可靠性、市占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另提出五項主要任務及六項政策措施;五項任務包括大力發展機器人關鍵零組件、推進重大標誌性產品率先突破、強化產業基礎能力、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致力推進應用示範。其實機器人產業早已正式寫入中國「十三五規劃」裡,自二○一三年起,中國已正式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並保持年均五○%以上的高成長增速,二○一四年就採購了五七○九六部的工業機器人,年增率五六%,占當年全球採購量的四分之一。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達到六千億元。而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至二○一七年,亞洲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將占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二,而目前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已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機器人產業五年內要達國際水準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常務會議強調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該會議指出,決定實施「裝備製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推動在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的標準化突破,並弘揚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以提振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其中細項之一,推出財政政策支持研發、擴展融資管道等,是非常務實的政策,市場預估機器人產業將會獲得更多財政支持。本次規劃的主要任務中,首先即是推動重大標誌性產品率先突破,聚焦智慧製造、智慧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現代服務、特殊作業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機器人、真空潔淨機器人、全自主程式設計智慧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雙臂機器人、重載AGV、消防救援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慧型公共服務機器人、智慧護理機器人十大標誌性產品。全面突破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高性能控制器、感測器和末端執行器等五大關鍵零組件,更是重中之重。總而言之,五年總體目標,是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產品性能和品質達到國際同類水準,關鍵零組件取得重大突破,滿足市場需求。相關族群未來五年將脫離大盤的束縛,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