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264年迄145年,地中海兩大強權羅馬帝國與迦太基發生3次爭霸,史稱「布匿克戰爭」,結果代表陸權的羅馬人擊敗海權的迦太基人。這是「政治大國」與「經濟大國」的角力,也是「軍事強權」與「商業強權」的競逐。其最終結果是迦太基被羅馬軍隊攻陷,燃燒火焰持續了17天,灰燼有1公尺深,羅馬軍隊剷開灰燼,撒鹽在上面,設立「禁止進入」的石碑。迦太基從此成為「歷史名詞」,從地球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何解讀迦太基滅亡的歷史,一直是西洋古代史的重要主題。迦太基人是最早建立地中海商貿網絡的航海民族,而且憑其優異的航海、商貿技能,迦太基人在地中海各地建立經濟據點,展現了有效率的經濟競爭力。
然而,羅馬人企圖在地中海建立帝國霸業,不可避免地必然「一山不容二虎」,3次「布匿克戰爭」於焉展開。
羅馬兩位大將史基比奧、加圖以國家利益為依歸,戰略目標非常明確,集中國力對抗迦太基,自然能發揮總體戰力,一步一步進逼迦太基退讓。迦太基人則只有生意的頭腦,缺乏政治、軍事、經濟、制度、文化、藝術綜合國家競爭力的觀念。迦太基有一位曠世名將漢尼拔,雖然漢尼拔攻進義大利半島縱橫15年,但他沒有「馬上治天下」的理念,最後只能撤守迦太基兵敗自殺。
羅馬帝國以後進身分勝出,取代迦太基成為地中海強權,歷史家如此深刻地提出分析:「迦太基的歷史清楚地反映了文明的淺薄和脆弱。也就是說,他們為了獲取財富開出一條血路,除了經濟上的力量以外,他們根本沒有設法努力追求政治上或知識上以及倫理上的進步。」
羅馬人繼承希臘文明的精髓,掌握「人為萬物的尺度」的人本精神,重視人類存在的意義;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生活的品質,生活的藝術植基於價值觀與信仰。迦太基人在地中海活動了7百多年,正如歷史家如下評述:「他們的過錯在於,除了追求黃金以外,還是追求黃金。」迦太基未曾產生哲學、藝術、戲劇、文化、政治、宗教大師,他們只是「經濟動物」而已,當然缺乏主體思想與生存意志,最後敗於羅馬的軍國機器也就必然了。
經濟學家凱因斯以迦太基的歷史教訓為借鑒,認為「迦太基式的和平」若只建立在敵人的善意,若以為經濟商貿就是一切,最後會走向亡國之途。台灣目前的內外處境,外有強權的「和平訴求」,內有政府領導力的落空,迦太基的歷史教訓不值得我們省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