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加權指數則是0.87%,僅比中國深圳綜合指數-13%及上海的-15%稍好。可想而知,這一年投資中國以外地區的海外股市投資人,應該有不錯的收穫,每天盯著台股盤勢,盯著螢幕的股民,投資成果悽慘,心情肯定不好受。讓資金多一個布局機會,海外股市的確是一個值得參考的選擇。而且,海外股市操作,對一般市井小民來說,更不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該注意的是,海外投資雖是一個選擇,投資風險一樣有,投資人必做的基本功,也一樣不可少。南台灣的夏天常會缺水,長年面對這個問題,讓南台灣人練就了夏天儲水、尋水,乃至開拓水源來賣水的新能力。在今年,全台灣人都要開始面對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台灣投資市場這個財庫也即將「缺水」:新掛牌公司變少、資金外流、新台幣貶值、國內利率又低於國外……。尤其是台股這向來精力十足的活水,表現始終落後全球股市,8月雖現高點,但卻也如曇花一現,隨後如跳水般不斷探底。
#@1@#倍利國際經紀業務本部副總經理馬家驩指出,在1992年、93年時,台股整年交易量還有5個月的平均日量上千億元,但今年以來,就只有7月單月的平均日均量超過一千億元。「產業雖然是低毛利,但至少辛苦點還有微利可圖;而投資台股,就算再會選股、再小心,還是賠錢機率大。」已經是每天早上五點就開始看報告、翻報紙的專業投資呂威如(化名)都如此感嘆,何況是一般忙於賺死薪水的上班族。對像呂威如這樣忠於台股的投資人來說,急瀉而下的台股,如同世界末日,最積極的作為就是把手上股票全出清,然後讓自己的血壓,跟著電視裡像表演相聲般的政治與股市評論人忽高忽低。但台股不好,並不代表全球股市都不好;而就算全球股市表現差,也不代表所有投資工具都不佳。像今年6月以來,全球各地股市捷報頻傳,像是東歐、日本更是成長勁道十足,投資報酬率最高可達20%,而美國也有5%到10%的獲利空間。
#@1@#雖在台灣之外,還有汩汩不絕的活水,多數投資人就無法取飲。寶來證券國際金融部總經理劉宗聖發現,台灣投資人在投資某一市場或某一工具時,常有一遇行情不好就收手的慣性,而不把投資視野投向行情比較好的地方。根據央行統計,台灣的民間財富約有22兆元,這些錢的流向就頗值得玩味。馬家驩分析發現,上半年資金往金磚四國的流量明顯增加,但第3季開始,投資人對日本「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詢問度增加,投入的資金也明顯上升。然而,有趣的是,投資日本ETF的資金,並非既有海外投資資金的挪移,而是新資金的投入。馬家驩表示,過去是100萬美金的客戶叫做貴賓,現在因國民所得提高、各家競爭激烈,300萬台幣就可叫做貴賓。目前在倍利進行海外投資的客戶(買海外基金、債券、全球ETF、港股)約14,000人。事實上,根據美林證券2個月前的一篇報告,從銀行可用資金來分析,台灣真正有100萬美金以上的人約56,000人,有300萬新台幣以上的人約有50多萬人。但真的只有這些人需要海外資產配置嗎?馬家驩並不如此認為,他表示,只要想要累積財富、有特定目的的人(買房子、買車子、退休規畫),也就是一般人都會有需要,每個月花5,000元買海外基金就是擴大個人財庫的第一步。
#@1@#只是,令劉宗聖頗憂慮的是,台灣投資人即使想進行資金海外配置,多半是跟著「口號」走,不是真對全球市場有興趣與關注。他所指的「口號」,其實也就是市場熱推、業者主打的商品行銷。若只是盲目跟著流行,即使增加投資海外的財庫,卻未有風險管理的配套策略,極易高唱「財落外人田」的悲歌。另外,經常接觸跨國投資客戶的寶來證券國際金融部協理吳嘉欽也表示,「投資美股和投資日股的族群幾乎沒有重疊。」這也就是說,國人的投資還是比較集中、單一而不多元和分散。
#@1@#根據美林投資證券的研究發現,過去十年的不同資產類別在個別年度的績效以及排名,沒有一個資產類別長期的年度表現優於其他的資產類別。例如投資人非常熟悉的網路股或半導體股就是被歸類為全球科技資產類別。全球科技在1996至1999年表現相當好,但是在2000至2002年卻是連續3年表現最差。如果有人認為分散風險投資在全球股票(例如MSCI全球指數),就應該可以得到穩定的報酬,事實並不盡如此,例如全球股票在2003、2004表現不錯,可是在2000、2001、2002卻是連續大跌3年。 今年以來美國升息多次,預料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在未來數次開會當中仍將持續升息步調,對市場影響大小現階段還難預料。而過去弱勢美元可能止跌回升,資金亦有可能由新興市場及原物料市場回流美國,房地產市場生態亦有可能產生改變,皆使得在股債市的操作難度大增。正因為現今國人處於資訊無國界、投資也無國界的環境,加上投資變化瞬息萬變,才剛剛獨領風騷的資產類別可能一夕變天,而久未受到青睞的資產類別亦有可能躍居市場主流。凡此,更使得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大幅躍升。
#@1@#近幾年,有賴於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使得資產配置的理財觀念逐漸成為顯學。只是,多位專家發現,國人仍處於學習曲線的初期,在具體執行理財或投資的行為時,仍會走回慣性,以致投資績效也常被拉回原點。資產配置是指依據所欲達成的理財目標,以資產的風險最低與報酬最佳的原則,將資金有效率的分配在不同類型資產上,建構能達到增強投資組合報酬與控制風險的資產投資組合。就以前述美林投資研究過去十年的各資產類別績效與排名為例,所謂的資產配置,就是投資人要在資產類別績效大幅變動的環境下,加碼強勢的資產類別,減碼弱勢的資產類別,而不是一直釘住一個指標,只追求相對報酬。著名學者博林森(Gary Brinson et al.)在1986年與1991年發表論文指出:長期而言,投資組合的報酬有93.6%決定於投資者如何進行資產配置,選股策略僅貢獻了4.2%,買賣時機更只占了1.7%。
#@1@#在論文發表後,當時美國最大的基金公司Vanguard的董事長柏哥(John Bogle)為證實博林森的結論是否正確,就特別組成內部委員會針對旗下的退休基金進行研究,結果有類似的發現:在1987~1996年間,資產配置的方式為基金的季報酬率貢獻了88.7%,無論是93.6%或88.7%,此一實證研究,更加驗證了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對於擁有資金並準備進行理財的投資者來說,如何選擇投資標的物與買進賣出時點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如何決定最適的資產配置才是穩健獲利核心之所在。由於資產配置的最主要目的,並不在追求資產的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的最大風險。因此,國人可根據個人對各種投資風險的承受度、家庭與生涯階段,再精準地挑選投資工具、掌握適當的投資時機,進行長期且連續的投資計畫。
#@1@#花旗集團私人銀行業務總經理孫志成表示,在進行海外投資時,還是要回到資產配置的原則,也就是降低風險。「在此原則下,就應重新檢視現有資產,並將之分為核心與衛星兩大組合。」所謂的核心組合,是以債券、避險基金、股票等流動性與透明度高的工具組合,占總資產比率要高;衛星組合則是指,結構性金融商品、未上市公司、房地產等長期且流動性低的工具。而通常會調整資產配置,是因發生了像九一一恐怖攻擊、亞洲金融風暴等突發事件,否則對於匯率、熱錢等短期波動,其實是不會影響既定的配置。事實上在花旗與麥肯錫合作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很多投資人都會自己挑進場時機,通常效率不一定好。貝斯投資總裁劉助也曾統計過,因為受到景氣與行情變動而改變原本布局,隨著頻繁交易而變成隨機投資,通常結果是零。
#@1@#在資產配置的前提下,馬家驩建議,明年可以新興歐洲(如東歐,經濟成長像過去的台灣)、亞洲(東南亞、日本以1年左右的短期資金配置)、美國(比重可降低)為布局的大方向。專家們認為,資產國際化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態度,太汲汲營營於要賺到每次市場波動的錢,就不是投資而是投機了。投資,越重基本面、越簡單就越好。一個好且簡單的配置組合,雖不見得會贏在起點,但長久經營,將成為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