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廣推公共住宅政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五月初到文山區召開公宅說明會,卻遭居民強力反對,雖然事後也有與會人士澄清並非反對公宅政策,而是擔心交通打結與地層下陷等問題,惟如就另一角度加以探討,實係鄰避情結(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心態未能釋懷所致。其實,所謂鄰避情結主要係對於嫌惡設施,亦即居家周圍環境中有礙觀瞻或影響身體健康的一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情結或公共政策所導致,影響居家環境、生活品質與房價之負面設施,最常見者如基地台、變電所、發電廠、加油站、墳墓、垃圾掩埋場、垃圾焚燒廠、污水處理廠、化學工廠、監獄、殯儀館等。此次台北市推動公共住宅政策遭遇阻礙,主要係緣於政府自始即未儲備公共住宅用地,否則目前台北市早已存在的五個平價住宅,包括福德、大同、安康、福民與延吉等,附近房價豈不大跌?如就坐落於延吉街二三六巷十七號,距仁愛路四段林蔭大道僅一百多公尺,規畫面積十二坪,居住對象為三口以上之低收入戶,每月租金僅數百元之延吉平宅,附近每坪房價依舊高達一百多萬元,絲毫未受平價住宅影響,更何況這類住宅區位愈佳,脫貧率愈高。因此,在政策推動過程,除應充分溝通宣導,更應將成功案例如大龍峒公營住宅提供經驗參考,還可擷取歐美先進國家社區總體營造理念,俾利標籤化之去除與混居之推動。更重要的是,政府要主動提供最新資訊,希望媒體在督促政府重視公共住宅政策時,不要一再重複住戶素質參差不齊的負面報導,而應就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公營住宅作為示範性社區,以及大龍峒公營住宅之成功案例,多加宣導。今後政府在推動公共住宅過程,更應著重於土地儲備,例如大台北生活圈之大台北捷運、機場捷運與桃園捷運沿線,尤其是大台北捷運三環三線沿途,可經由都市計畫變更、地目變更或區段徵收等方式,大量儲備土地,俾免硬將公共住宅強加於人口密集且房價又已高漲的市區精華區位,徒增無謂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