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台灣從不是個貿易自由的地方。在過去半世紀裡,最初的10年,不僅進口受到嚴酷的管制,連貨物出口也不得自由。其後的30年間,我們號稱是採取「出口導向發展策略」,跟幾乎所有的開發中國家相比,我們的出口算是十分自由,因為若不准利用國外進口的原材料、半製品加工裝配的所謂工業製品回銷到先進國家的市場,我們從哪取得外匯來買這些進品原材料?更不要說我們的廉價勞工要從何賺取工資差價來挹注進一步的投資與生產。儘管網開一面,讓出口市場獲得自由,又特別許可這些必要的原材料等可免稅進口,然而除此之外,我們的保護主義可一點也不遜色於其他落後國家。
一直到1980年代後期,迫於美國凌厲無比的壓力,政府才極不甘心地一步步降低關稅、減少管制,讓進口市場大體上達到勉可接受的自由。但農產品則不在其列,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全世界最強悍保護本國農產品的少數國家之一。不過由於農業產值在GDP中所占不到2%,應不傷台灣貿易自由之大雅。
但不論在農產品之外,台灣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多麼自由,我們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卻是全世界最不自由的;即使加入WTO,宣誓信守會員國間要公平自由貿易的規範,政府還是死皮賴臉地不對中國大陸開放與其他國家相同的貿易自由。
事實上不止是有幾百項大陸工業製品迄今不許進口,我們的貿易不自由更要的部分在於,不准許大陸商品直接從彼岸運來台灣的法令;當然台灣出口的商品也同樣必須迂迴遠道運往對岸,而人員的直接往來更懸為厲禁。因此,除了這一部分的不自由之外,台灣基本上貿易是相當自由的,甚至還極力要跟某些貿易夥伴如美國、日本、南美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相互撤除一切貿易障礙。
但就是這一小塊不自由,讓台灣經濟受最大害。因為今天台灣比全世界其他國家更占優勢,甚至可說獨領風騷的,正是台灣在地緣、人文、語言、產業鏈上他人無法望其項背的對中國大陸的優越條件。同時中國大陸不唯亞太地區,在全球市場也是最具活力、成長最快、腹地最大的世界工廠,各國企業家打破頭搶占先機。
當我們先以戒急用忍、再以加強管理面積極不開放自困愁城,這點不自由就讓先機盡失、優勢轉為劣勢、契機變成危機。就此而言,台灣都是一個「不自由貿易港區」。台灣,正因此而無休止地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