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首都安曼在上星期三(9日)遭到恐怖分子攻擊,3個美國旅館被炸,57人死亡。
攻擊事件發生,國際同聲譴責。約旦境內數千人上街,譴責暴力行動,警方也開始進行搜捕,逮捕了一名引爆炸彈未成的伊拉克婦女。至此恐怖攻擊的輪廓已大致清楚:數名恐怖分子攜武器由伊拉克潛入約旦,居住在事先租好的民宅中伺機攻擊。這些自殺炸彈客都是伊拉克蓋達領袖札卡維底下的人馬。
安曼的爆炸案不同於峇里島的爆炸案,主要在於下面幾個特殊的意義:
約旦過去的外交,一直都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中維持平衡,並以此槓桿發揮最大影響力。約旦是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小國,可是因地處約旦河東岸,與以色列為鄰,境內人口又一半為巴勒斯坦人,地理位置和人口結構,都讓約旦在中東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西方極力爭取的對象。
約旦因此和美國保持密切關係,並運用和美國的軍事與貿易關係,放大自己在中東區域政治中的影響力,遠超過本身的國力。約旦也因此成為小國外交的典型研究個案。
可是約旦也付出了代價。首先是支持美國打伊拉克的政策,在約旦內部引起不安。約旦境內為數龐大的巴勒斯坦人對美國一向懷有敵意,強烈反對國王支持美國的政策。加上海珊垮台後,伊拉克由什葉派當家,更讓以遜尼派為主的約旦感到不安。
但另一方面,約旦作為美國的忠實盟友,在美國中東民主化的呼籲下,自然也必須有一些民主開放的措施。這又讓一些享有既得利益的王公貴族感到不滿。爆炸案發生後,第一時間內約旦人上街譴責暴力,而不是批評政府親美,導致恐怖攻擊,讓國王阿布都拉鬆了口氣。但這能維持多久?也有人擔心,接下來為了維持安全,會不會開始緊縮原先的民主改革?保守派王公當然想順勢收回權力,但這可能又造成新的不安。
札卡維的角色逐漸膨脹,也是令人頭疼的。他現在幾乎成為新的聖戰代表,吸引了大批激進分子投靠。而且把恐怖攻擊的行動,逐漸擴展到伊拉克境外。札卡維披蓋達之名,卻未必受賓拉登節制。這讓反恐戰爭變得更為艱鉅。
約旦下一步會怎麼走?札卡維的攻擊又會在伊斯蘭世界挑起什麼風暴?都值得我們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