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使用普及,以及高毛利,是育成新股王的必要養份。」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為有意競逐新股王寶座的業者開出了標準規格。「宏達電(2498)的手機,平均每支出貨售價是250美元,而像華寶(8078)等廠商製造的手機,平均售價只有3、40美元,在股價上要超過宏達電這位大哥,成為股王,機率太低了!」兆豐證券的一位分析師不客氣地直陳台灣業者重犯低利代工的老毛病。用同樣的規格看待太陽能產業,則似乎出現不同的景色。「過去應用的市場小,業者或投資人並未傾全部資源投入研發和生產,都能養出茂迪(6244)一家股王,未來在市場更擴大、材料更新、業者紛紛擴廠後,應會出現更多強有力的player!」光華科技工業總經理李春生對產業頗具信心的說。
#@1@#10月中,在多普達新款手機發表會上,鮮少曝光的宏達電總經理周永明特別親自站台,向台下媒體與經銷商展示全球最輕巧、能上網、看電視、聽音樂,甚至可做簡報的3G手機,這支手機就是宏達電設計製造的。而5個月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在洛杉磯舉行的微軟開發商大會上所展示的手機,也出自宏達電位於桃園的工廠。這樣的風光,真只有宏達電能享嗎?論起做手機,台灣不乏專家、也不缺投資人愛。在宏達電登上股王之前,仁寶集團的華寶、英業達集團的英華達(3367),以及鴻海(2317)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富士康,都是手機產業的佼佼者。「可惜的是,他們走的仍是電腦產業的老路子。」陳清文說。兩年前,仁寶(2324)總經理陳瑞聰曾這麼信心滿滿地說:「如果看台灣筆記型電腦在全球市占率的如何攀升,就可以想像未來台灣在手機市場的成長及殺戮能力。」雄才大略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更在4年前宣示:「當手機報價達到一支100美元時,就是鴻海大舉進軍的時刻。」現在,從諾基亞、摩托羅拉到索尼愛立信等國際大廠所願意釋出代工的低階手機報價,每支最低只剩25美元,已低到可讓郭台銘大舉進軍4回了,可是,全台灣做手機的廠商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仍低於10%。結果,入場的大集團子弟兵,只有透過合併來降低成本,擴大規模,「從鴻海買下奇美通訊到華寶吃下同集團的仁寶手機部門,通通都是為了穩住毛利率。」一位資深外資分析師這樣形容台灣手機廠的窘境。
#@1@#於是,不少業者再回過頭去看清楚宏達電的成功模式,悄悄的往國際大廠以外的區域型電信業者的市場切入,神達集團就是最好的案例。靠著GPS題材重新打響名號的神達,其實早在4年前,就積極投入智慧型手機的研發,當年總部還設在林口時,神達總裁蔡豐賜每周定期親往內湖新大樓的手機研發團隊開會,緊盯每款機種的生產進度,只不過,當時雖也押寶在微軟智慧型手機的神達,並沒有像宏達電積極的尋求歐洲電信業者的結盟,而是選擇了自行在亞太地區打出Mio品牌。在敵不過品牌大廠的機海戰術下,暫時退出了市場,「當時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手機上,可惜當時市場要的是摺疊機,高階的智慧型手機,並不討好。」當時負責領導手機團隊的事業群總經理王聖愍說。但蔡豐賜並沒有放棄,所幸隨著GPS題材的發燒,神達終於找到新的切入點,神達透過在歐洲成立的子公司宇達電通,跟全球第3大手機通路商Dangaard Telecom結盟,開始在歐洲銷售智慧型手機,另外也靠著長年在大陸的經營,讓宇達電通爭取到大陸手機的內銷權,並藉著2008年的奧運商機,讓神達自有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可以打出一片天。
#@1@#除了神達之外,另外想靠著品牌打出自己江山的還有明基(2352),英華達的OKWAP,以及華碩(2357),尤其是華碩旗下的兆碩,更是施崇棠親手掌握的重要部隊,副董事長童子賢擔任主要的舵手,還特別重金從廣達林百里手上挖角十多名重要研發團隊,就是希望能夠讓華碩在主機板、筆記型電腦之後,創造出手機這第3隻賺錢的金雞母。至於收購奇美通訊的鴻海,以及完成仁寶旗下手機部門併購的華寶通訊,除了繼續搶攻大廠的低價手機之外,也轉向智慧型手機研發,「如何統整兩個公司的研發團隊,集中精力在更具獲利價值的手機上,其實就是合併最大的意義。」擔任華寶董事長的陳瑞聰信心滿滿的說。「短期內,這批台灣廠商很難撼動宏達電的領先地位。」美林證券副總裁曾省吾分析。由於智慧型手機最大的市場在歐洲,由電信營運商主導,宏達電與既有的電信營運商合作已超過2年,在更換供應商的風險與成本考量下,宏達電的地位仍然十分穩固。
#@1@#而近年因石油危機所引爆的替代能源熱,讓台灣苦守寒窯的太陽能業者感到一股暖流,尤其茂迪頻登股王的氣勢,更讓這群產業「王寶釧」生機重現。早在1954年,太陽能電池就已經在美國的貝爾實驗室裡「誕生」,但卻一直到1970年代爆發能源危機,太陽能電池才被廣泛的運用到一般民生用途上,只不過跟市面上能源如水力、石油、煤比較起來,成本價格還是偏高,以太陽能為例,電力成本達32美分/瓩,石油才7美分/瓩,以致於一直無法讓一般人能夠廣泛的接受。建華證券研究員李承翰就拿原油跟太陽能相比,目前太陽能電池的價格,約相當於油價130美元/桶,就成本而言難以和原油相提並論。不過從去年開始,這個時機似乎逐漸出現了。去年開始一路高漲的能源需求,刺激了油價高漲,高油價的環境再度引發世人對能源使用的危機感,根據美國能源部報告,目前全球石油資源預估只能再撐43年,核能發電的鈾原料大概也只能供全球使用64年,天然氣儲藏量最多僅剩62年,就在這種危機感不斷升高的氛圍下,太陽能電池,自然被寄託成為延續人類生活的救世主。
#@1@#因此,各國政府開始積極推動太陽能的利用,今年7月,美國加州議會通過一項「百萬戶太陽能住宅」草案,州長阿諾預計在2010年讓20%的加州用電均仰賴於太陽能,避免油價高漲之後「終結」掉加州經濟,雖然這項法案隨後遭到加州眾議院否決,但不代表政府推動太陽能的立場改變。除此之外,包括德國、日本等,這幾年來也一直積極的進行太陽能發展計畫。歐美日先進國家的大力推動,就是去年以來太陽能產業逐漸發燒發熱的真正動力來源,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太陽能是一個有夢的產業,而且也獲得政府力量的支持推動,基本上,就有點像是當年的網路產業,一但切入市場的業者可以確實卡位,將來「逐夢踏實」的機會自然提高,因此股價本益比空間就可以變得相對寬廣,「相對於國外廠商,茂迪目前的本益比並不算高啊!」一位投信業者如此表示。不過,這必須要在廠商能夠「確實卡位」的前題下才會發生。
#@1@#茂迪因從中段製程切入,也就是類似於台積電的晶圓代工。簡單說就是茂迪取得上游的晶圓之後,製作成太陽能電池晶片,再賣給下游的電池組裝業者。茂迪是全球第一家採取這種經營模式的廠商,為了取得下游客戶對於產品的信任,在成立初期,茂迪常常得將太陽能晶片「送給」客戶測試,最後只拿回組裝好的一、兩片太陽能板當作為展示用品。「茂迪第一年就可以獲利的關鍵,就是正確的選擇,從多晶材料切入市場。」光電協進會專案經理陳婉如觀察道。目前太陽能電池分為單晶、多晶與非晶矽3種材料,單晶是第1代產品,中國大陸與俄國的晶圓廠在大量生產,而屬於第2代的多晶,在全球前10大廠商中就有9家採用,由於多晶的原材料比較便宜,加上晶片面積具有彈性,因此做成太陽能板後,至少會比單晶材料便宜10%到20%,是茂迪業績頻創新高的主因。不過,如果再看國內其它的太陽能概念股,似乎無法雨露均霑。以在產業當中屬於茂迪上游的合晶(6182)與中美(5483)晶來說,今年前3季獲利都比去年同期衰退,合晶每股盈餘1.14元,比起去年同期還衰退了10%,值得注意的是,合晶本業獲利其實是比去年同期大減50%以上,完全是靠著業外收益,才使獲利衰退幅度縮小,至於崇越,獲利表現雖能與去年同期表現相差不多,但也出現微幅的衰退。看完這些公司的財報,投資人一定會有一種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感覺,為何茂迪一年獲利可以成長兩倍,但是同樣在太陽能產業供應鏈中,茂迪以外的其他太陽能概念股,不但看不到數以倍計的業績成長,看不到高人一等的利潤空間,甚至連維持業績穩定很難?
#@1@#其實造成如此結果的原因不少,可能是剛剛跨入這個產業,成效尚未顯現,或是太陽能出貨占整體營收的比重還很低,難以拉升營業利益等等,就目前所知,中美晶目前太陽能矽晶圓材料的出貨量,約占整體出貨比重不到5成,而合晶則還不不到兩成的比重,至於另一家與中美晶、合晶併稱為太陽能概念「三晶」的嘉晶,情況則更為誇張,甚至表示對於太陽能的布局還只是在「討論」階段。當然,這些理由都算勉強說得過去,然而,當發現個股「有在太陽能產業布局,只是尚無效益出現」之時,就以投資股票的角度來看,或許也就不該給予「太陽能概念」的想像空間。
#@1@#從上述所說的,都還是從正面的角度思考,如果心機重一點,認為這些股票身上披著太陽能概念的光環,其實只是為了短線借用題材炒作股價,那麼投資人就得更加小心了,如果持續以太陽能概念股的想像空間看待投資價值,也就像是當年吹捧出網路股的泡沫一般,一旦泡沫破滅,結果就是血本無歸。「從相關個股的題材熱度與其實際業績表現之間的落差來看,合理的懷疑空間絕對是存在的,因此不管這些廠商是否真的符合藍海策略,聰明的投資人還是要謹記『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名言,才是最佳的投資理財之道。」一位長期觀察股市投資的資深投信副總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