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稅爭議一波波,相關的座談會紛紛登場,想要為「剪不斷理還亂」的房屋稅抽絲剝繭,但究竟會如何發展,官員會如何解紛擾,都還有待後續觀察。引爆此次房屋稅震撼彈,主要來自今(二○一六)年七月,前行政院長陳?投書媒體指摘現行的房屋稅「違法、違憲」,把官員「不能說的秘密」點出來。自住房屋稅違法?陳?表示,我國憲法第十五條保障人民的財產權,因此,人民不應單純因為對財產有所有權而被課稅,另土地法第一八七條也規定,「建築改良物為自住房屋時,免予徵稅」,但現行情況卻是,連自住房屋都被課稅。他後來上電視節目時也指出,財稅理論有所謂「樹果原則」,房屋稅可以課果子,不能連樹皮都刮,不能為了要讓地方財政挺得住,卻讓老百姓挺不住。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李永然也說,近年來台灣最夯的話題就是「居住正義」、「打房」,儼然敢高唱「居住正義」、「打房」,就是代表關心社會弱勢者的「居住權」;殊不知保障人民的「居住權」是有賴落實《住宅法》的實施,實現「人人有屋住」的理想,而不是一味「打房」、「仇富」,導致胡亂修法,而殃及無辜,甚至侵及人權之保障。他說,「房屋稅」是「持有稅」,是人民之勞務努力所得納稅後之金錢,用以購置「財產」,此一「財產權」應受我國《憲法》第十五條:「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的維護,政府訂立《房屋稅條例》時所訂定的「稅率」不得違反《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及第二十三條比例原則,俾免人民之「財產」透過政府依過高「房屋稅」的課徵,而侵蝕人民之「財產」。但立法院於民國一○三年間三讀通過的《房屋稅條例》第五條修正案,住家用且自住的房屋稅率仍維持一.二%,未符合《土地法》第一八七條:「建築改良物為自住房屋時,免予徵稅」的精神,是一大遺憾!他更直指《台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違憲,指郝前市長時代所修訂的《台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自民國一○三年九月一日起施行,與其他縣市自治條例的規定互相比較,及自「租稅公平、量能課稅」的租稅正義角度看來,已有多處違反《憲法》第七條、第十五條及第二十三條之處;台北市長柯文哲執政的新市府提出該條例第四條、第十三條及第十四條的修正,對自住及公益出租人的房屋稅雖維持在一.二%,但對持有非自住住宅達三戶以上,即課以最高限度的三.六%;相較於宜蘭必須持有非自住住宅達八戶以上,始課予三.六%來看,台北市之房屋稅率確實高的驚人。房屋稅爭議 各方火力全開現行房屋稅違法違憲問題,也獲得不少單位舉行論壇進行研討,像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於七月二十八日主辦「房地稅合理化論壇」,會中,房屋稅最大「苦主」台北萬豪酒店董事長劉文治就說,台北市推「加強版」房屋稅,加上今年度公告地價又大漲三成,根本就逼業者經營不下去,要把飯店關起來。台灣法學基金會也於七月三十日召開「房屋稅檢討座談會」,基金會董事長暨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謝哲勝則談到,包括中國大陸及香港,都無房屋稅,澳洲有課房屋,但自用住宅不課稅;他舉美國為例,雖然有課徵房屋稅,但土地和房屋合併評價,且有新台幣七萬一千七百元的免稅額,超過才課稅,稅率為一.三一%。謝哲勝認為,依據房屋稅條例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房屋標準價格每三年重行評定一次,且依折舊率按年遞減其價格,另市場上房地價格上漲,其實是土地價格上漲,房屋本身並未上漲,但政府卻乘以「路段率」,造成每年十一月課徵的「地價稅」已算過路段率,五月開徵的「房屋稅」又再計一次路段率,而出現「重複課稅」問題。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也於八月八日舉辦「房屋稅的困境與挑戰」論壇,理事長林正雄談到,近期地方政府擬推房屋稅「加稅」政策,造成各縣市政府興起的老屋加稅風潮,其中尤以台南市首創一次決定三年調幅,未來三年每年都調漲,引起民怨四起,然而台北市更在此時拋出房屋稅即將在明年調整,北市府有意調高中古屋房屋標準單價,且回溯至屋齡三十年內的老屋,根本就是「拔鵝毛的屠宰場」。他說,房屋稅條例第十一條乃採「折舊逐年遞減」原則,並有「扣除地價因素」之規定,如今,竟由地方政府以其他因素予以變相加回,明顯違法外,也批評房屋稅及地價稅計算公式中的「路段率」有重複計算之嫌。林正雄表示,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GDP)成長率為○.六五%,已創下六年來新低,而今年第一季為負的○.六八%,若今年未能保一%,將是連續兩年來未達一%,因此,公會呼籲,在GDP整體回春前,中央政府應立即停止各種不合法、重複課稅的稅制改革。而針對社會諸多反彈的聲浪,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在七月底拜會財政部,提出由內政部主導、委由學者、估價師並參考實價登錄價格建立土地價格的估價模型,財政部政務次長蘇建榮之後表示,關於房地稅基調整,將與內政部建立不動產評價的檢討機制,共同研議提升房地稅基查估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做為未來房地稅制改革的參考基礎。官員薪高 小看一千元不過,很多民眾認為,蔡英文總統於五二○就職當天,一再提到施政要「謙卑再謙卑」,但對內政部次長花敬群面對媒體詢問房屋稅爭議時,卻說,房屋稅增加個幾百元到一千元,並不是太多,且調整對絕大多數人衝擊不是那麼龐大的說法,則有不少人批評他「不知民間疾苦」。一些受薪階級不禁要問:「花次長您領多少薪水?」一千元可能是您薪水的零頭,但一千元對許多尋常百姓來說,五十元的國民便當可以買二十個,午晚餐各吃一個,至少十天是不怕餓肚子。而如果是一顆十元的茶葉蛋,一千元可買一百顆,假設是在節食,一天吃一顆的話,一千元可以過三個月。不要認為「一千元」很少,有錢人不看在眼裡,但窮人家眼中可是「很多」,而即便買得起房子,還不算窮人時,他們也是要揹房貸,汲汲營營地工作求溫飽,他們既不像之前的「花教授」,參加座談會有幾千元的交通補助費,或上電視節目有幾千元的出席費可拿,而以「次長」等級的薪水,至少都一、二十萬元,一千元對花次長來說,真的是不看在眼裡。但除了「一千元」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重量」外,其實民眾在意的是官員的「心態」,他是用何「標準」在衡量一項政策對人民的影響?而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的「謙卑再謙卑」,就政務官來說,又該是如何的「謙卑」法?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暨全球不動產流通協會理事長李同榮表示,房屋稅調幅,過去幾年已不只一千,未來絕對不只一千。他說,柯P所說房屋稅調高將追溯三十年老屋,就以現在稅基中的造價已經平均漲一.六倍,若追溯老屋,依北市府財政局自己坦承,初估會影響四十至五十萬戶,預期每年增加稅收在四十至五十億元。換句話說,市府預估的漲幅是每戶每年平均一萬,可不是花次長所言,每年只漲個一千喔?過去幾年政府偷偷的調漲都不只一千,請問,未來你家怎會只漲個一千?小心官方說一套做一套,不事先抗議,等到稅單下來,抗爭也沒用。政府從小老百姓身上拔毛李同榮說,自住房屋稅該不該漲是嚴肅的議題,不是漲幅多少的問題。對房屋稅只有三千元的人,漲個一千就是三三%漲幅,這衝擊不大?大部分的人都會被一千的比喻,認同衝擊不大,但卻忽略房屋稅調整的合法性合理性,更忽略了窮人們一千元可以買一星期的菜錢,我們的政策已經處處造成對富人不友善,對窮人不照顧的氛圍,新政府不可不慎。李同榮也呼應陳?所說財稅行政的「樹果原則」,意指財產稅只能課果子,不能課到樹,否則會動到根本。他說,假如中央政府不快把經濟搞好,就如同一顆不健康的樹採不到成熟的果實,而出口連續衰退?股市房市交易量不振?公共建設縮減?民間投資意願不高,這些樹幹長不好,當然果實採不好。無奈政府又在樹幹枯萎的現況下自誇二○一五年稅收達二兆一千多億元,比預算超收一千四百億元,成長率為七.二%,但國內經濟成長率連「保一」都達不到的情況下,去年稅收竟能突破二兆元,李同榮說,這種反常現象透露出諸多斬樹根採果實的短暫榮景。尤其是二○一五年土地增值稅徵收達一一三四億元,在房地產走跌交易量緊縮一○%以上的市場狀況下,土增稅居然逆勢成長一一.六%,這就是地方政府猛調稅基「飲鴆止渴」,砍樹幹採果實的明證。油電雙漲失民心 房地雙漲等著瞧吉家網教育處處長顏明輝也認為,花次長所指的衝擊不大是有待商榷的,房屋稅調幅若比對之前馬英九執政時代的「油電雙漲」,不僅造成民生物價上漲,更侵蝕經濟成長率表現,如今油價暴跌仍不見物價下跌,民怨飆高,成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的主因之一。而現階段「房屋稅及地價稅」兩項持有稅不斷加碼調升,「房地雙漲」下,官員預估漲幅甚低,影響不大,卻看不見現在國內外經濟不振、出口衰退、房市下跌事實、總總跡象都不是加稅時機,顏明輝表示,「房地雙漲」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比「油電雙漲」將是更大更深遠,新政府應謹慎決策。近期「老屋加稅」風暴不斷延燒,房產持有稅(房屋稅、地價稅)稅基是否調高問題引發專家學者的論戰,而面對房屋稅、地價稅不斷高漲的房產持有稅,受薪階級可以承受的住嗎?民眾求遮風避雨 政府加稅騙很大APPLE HOUSE趨勢研究中心特別彙整二○一五年主處計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資料發現,全台八四八.一萬個受薪階級,每月主要工作收入平均僅約三萬七四一三元,若以今年實價統計全台平均購屋總價達九○一萬元,每月本利平均攤還的房貸支出(以利率二%,貸款二十年,自備款二成計)達三萬六四六四元來看,房貸支出佔每月主要工作收入比率竟高達九七.五%,若無其他兼職收入或家人共同負擔,民眾想只靠一份固定薪養房及負擔家庭生活所需,已捉襟見肘,更遑論還要面對不斷高漲的房產持有稅。APPLE HOUSE趨勢研究中心另以每年十一月開徵的「地價稅」為例,發現地價最高的「北市」,在今年公告地價調升三○.三八%後,可能有高達四十.七萬戶(佔稅籍屋四六%)的非自用住宅地價稅將狂增,土地持份高的老公寓、老透天等,稅費甚至可能激增達上萬元,房產持有稅提升絕非僅是少數有錢人受影響,也非僅是幾百塊金額的差異,衝擊及影響將相當全面。APPLE HOUSE房屋自售平台總經理葉國華表示,每每政府加稅都提出加稅僅幾百到千元,影響人數及金額有限的論調企圖安撫市場情緒,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政府種種加稅影響不大的論調,恐有隱匿資訊,「騙很大」,讓民眾因無法得知而受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