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宛如一座大社區公園的雙連三芝安養中心,不禁令人聯想起,那些塞在台北街頭巷弄裡的一間間老人看護,進入室內,彷彿來到一座不忍卒睹的野戰醫院,還有老年人帶著尿袋拖行……。「看到這樣的場景,總讓我久久不能平復,」雙連三芝安養中心創始召集人、同時也是總統府國策顧問江彥霆皺起眉頭說。這股情緒,讓江彥霆帶著同理心,以超越一切建築工法的感動,打造兼具身、心、靈不同境界的「雙連三芝安養中心」。「雙連三芝安養中心」具有教會背景,它隸屬基督教雙連長老教會。二十年前,雙連教會以新台幣一億多元,並取得政府相對補助款,興建完成;當時,高齡化社會的隱憂,尚未引起關注,教會卻已有遠見,建成一座伴著青山綠水的安養中心。安養中心的創始召集人江彥霆,三十二歲被按立為長老;他是一位跨領域的專家,具有美學、建築、觀光等專業;可以想見的,當他一出現,大家期待從這位大師身上,聽到建築的頂級工法,美學的理論,推動觀光事業的策略……,但在江彥霆的口中,一再重複聽到的卻是:「產品是道具,情境才是主角。」如何透過冰冷的建築 傳遞真實的感動對江彥霆而言,外觀建築,並非「雙連三芝安養中心」突出的重點;那超過有形建築實體的精神意涵,才是深奧之處。江彥霆表示,你可以採用更豪華的建材、先進的高科技設備……,但若沒有同理心、深入了解年長者的真實需求,充其量,也不過是一棟冰冷的先進建築。也因此,這幾年,「雙連三芝安養中心」向外敞開,急欲和大家分享的是它的內涵。江彥霆說明,在中心內,所有軟硬體建設,都本於年長者所可能面對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心情感受。他舉例,平日,我們說:「『坐』電梯」,事實上,是「站」著搭電梯,而且,電梯內,往往是不見外面世界的密閉空間,容易引起不安和恐懼。但在雙連三芝安養中心,搭電梯的感受卻大不相同;年長的爺爺奶奶,不只是可以「坐」著搭電梯,透過玻璃窗,還可以看到外面世界。這樣的設計,在技術上,有什麼困難?關鍵只在於:設計者是否真正進入爺爺奶奶的生活及心靈世界,觸摸到他們真正的需求?在中心內,也讓長者享受「做主人」感覺。一般而言,年長者拒絕被子女送進安養院,是害怕被遺棄;因為,在他們心裡,進入養老院,就是離開了「家」;江彥霆捉住他們恐懼的來源,為年長者設計住在家裡、做主人的感覺。由中心擴散至社區 展開多層次照護江彥霆說,一個完整的家,所需包括的元素,不能只有老人,還要有年輕人、小孩。這時,「道具」就該跟上來,透過設施、活動,在爺爺奶奶心中,打造一個「家」的感覺,而家的主人,正是爺爺奶奶們;「尾牙時,爺爺奶奶們的家人來到安養中心,就像是回家過年,」江彥霆說。目前,需要照顧的年長者愈來愈多,雙連三芝安養中心所能容納的空間,實在有限。目前,安養中心所照顧的年長者有四百多位,其中,包含失智老人。而外面,搶著住進中心的年長者,還在大排長龍。該如何解決供需失衡問題?近幾年來,雙連三芝安養中心加快腳步擴大服務。首先,是跨越圍牆,將老人照護服務,由安養中心向社區擴散,展開多層次服務。擴建計畫,也是一個接著一個。未來,雙連三芝安養中心的發展基地包括:三芝、淡水、石牌、新莊、仁德等地。在台灣,寸土寸金,土地取得是一項挑戰;但對雙連三芝安養中心而言,卻由此看到投入的果效:不乏親身享受雙連三芝安養中心服務的年長者,主動捐贈土地,鼓勵中心在不同地區興建安養中心,幫助更多的年長者享受快樂的老年生活,「為什麼一定要將財產全數留給下一代呢?」中心內的年長者,似乎更深刻領悟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