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融科技公司董事長王可言直言,「台灣在金融科技(FinTech)起步得晚,實力也不堅強,若靠單打獨鬥,就一點機會也沒有,必須做跨區、跨域的整合,在國際上才有競爭的機會!」扭轉台灣金融科技頹勢 加速創新他說,台灣的問題在於「監管太嚴、動作太慢」,全世界都有的問題是「現有金融機構轉型速度不夠快」,反觀大陸金融科技政策是先鬆再緊,開始跑得很快,也因此發展頗具規模,創新應用做得比台灣更好。為扭轉台灣金融科技發展頹勢,王可言於二○一六年四月六日成立臺灣金融科技公司,預計在二○一六年十二月底,以平台及資料庫為主的創新應用服務將正式上線!金融科技的「破壞式創新」臺灣金融科技致力於發展「金融科技」大數據平台,透過金融科技、大數據的整合及分析,整合雙B(Bigdata、Blockchain)技術、API經濟及生態圈能量,並藉由生態圈平台的整合加速創新,協助創新發展與有效轉型,公司未來也提供包括P2P借貸、第三方信用評估(Credit Rating)、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等各種金融科技相關服務。在業務發展的三方信評方面,王可言認為,金融科技最大的價值是提供過去銀行無法提供的有效率服務(亦即普惠金融服務),也有人說是中小型企業貸款等金流服務,信用公司要有好的效率創新服務,才有辦法成功,如同「破壞式創新」並非是破壞現在金融模式的規則,而是讓原本得不到金融服務的人(較小規模的企業或個人),有機會得到服務。該公司在這個平台上目前已有十家合作夥伴提供數據資料,以往這些資料必須透過支付昂貴金額,且多數為大公司集團及證券商、銀行才買得起的數據資料,透過該公司建立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並利用雲端的方式,提供消費者做單筆資料小額購買,成為當中的創新應用。傳統金控優勢 反而成為金融科技絆腳石王可言也提到公司未來在中小企業的融資這塊業務,希望與各大金控、銀行合作,但它們多數仍想自行承攬此項業務,對此他表示,銀行與金控有包含資金、客戶、分行、人才和監理機構的關係等各項優勢,但這些優勢卻在做Fintech轉型時形成絆腳石,因為當中的每一樣都得改變,而要去改變一個非常保守又發展平穩的公司,是極大的挑戰,因此最好還是透過合作的方式才會產生最大效益。開放平台快速累積能量 產生滾雪球效應該公司透過開放平台聚集合作夥伴,快速累積能量,王可言希望能在二○一七年前半年召集合作夥伴,當達到夠大規模時,便會產生滾雪球效應,預計二○一七年年底前達成公司設定目標。該公司目前股本五千五百萬元,王可言及其經營團隊占股七成為最大股東,其中技術股超過一半,此外,三大股東中有一位美國Hatchfund(孵化基金公司)在亞洲的CEO以個人名義投資。明年進行A輪增資、成立基金臺灣金融科技公司預計會在二○一七年元月以溢價方式進行A輪增資,預計募資三至五億元,並在同時期成立基金做投資。王可言表示,希望這個投資基金能在五年內達到幾十億或是上百億的規模,已積極與投資界搭建橋樑,並不限定台灣投資者,而是放眼國際、募集全球的投資者聚焦台灣金融科技,下一階段希望引進創投、金融界及科技業等策略合作夥伴共同加入生態圈,提高台灣金融科技在國際上競爭的機會及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