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合一地方選舉於12月3日星期六落幕,包括路透、美聯社、法新社、英國BBC、《國際先鋒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及彭博社(Bloomberg)等媒體,紛紛報導台灣選舉的結果。雖是地方選舉,卻因這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親訪中國大陸後的第一場選戰,因此選舉結果成為民意統獨的風向球,也是2008年國民黨是否重新執政的前哨戰,因此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心。基本上,國際媒體把馬英九以及陳水扁的定位,切割得非常清楚,一個是親共的主張;另一個則是台獨立場鮮明。
#@1@#自從連戰及宋楚瑜陸續於今年4月親訪中國,在睽違已久的土地上灑下熱淚、並接受紅地毯的歡迎及款待之後,國際媒體將國民黨定位在靠攏中國的政黨;相對陳水扁所代表的民進黨拒絕與中國談判、力主台灣獨立,因此被歸類為台獨派。這場選戰因此被有些媒體解讀為台灣人民對中國示好的表態,因此美聯社報導選舉結果的大標題是「支持兩岸統一的在野黨贏得地方選舉」。民進黨的敗選,路透歸納成3大原因:高捷的泰勞弊案影響人民對執政黨的信任,因為民進黨在2000年是靠打擊國民黨黑金奪得執政權;其次是民進黨5年來乏善可陳的政績,讓人民投下了不信任票;最後是陳水扁的兩岸鎖國政策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被邊緣化,限制台灣的經濟發展,人民普遍越來越貧窮,加深對執政黨的不滿。超過50%的人把選票投給國民黨,各國際媒體認為,這是多數人表達兩岸和平共處的意願,同時希望執政黨進一步開放兩岸政策,不希望台灣被邊緣化。因此,外商、分析師、觀察家等均認為,陳水扁在選後不但兩岸政策不會緊縮,反而為安撫民意,會軟化與中國的敵對關係。美聯社更以肯定的口吻「敗選壓力將改變陳水扁對中國的態勢」,為台灣的選舉結果下註腳。根據彭博社選後報導中指出,民進黨過去執政5年來並沒有讓台灣人民的生活更好,其中封閉的兩岸政策使台灣產業失去競爭力以及失業率高攀是重要關鍵。台灣1百萬人口在大陸的投資金額高達1兆美元,中國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也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國及投資地區,台灣的商業發展越來越依賴中國,台商對於在150公里的海峽上直航的需求日益殷切。
#@1@#兩岸如果早幾年開放,張忠謀今天已經是縱橫兩岸半導體的霸主,馬英九於選後的12月4日早上,接受中視主播沈春華專訪時如是說。他認為,台灣在地理上有其優勢,向北到經濟大國日本及韓國;向南可至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距離很近,位處中心點的台灣到大陸又最近,兩岸的鎖國政策讓台灣白白放棄了先天的競爭優勢。本來通過台灣海峽只要55分鐘,到上海只要8個小時的航程,因為無法直航卻要80個小時,這跟印尼雅加達到上海的時間是一樣的。馬英九在兩岸政策上主張以便民、利民及發展開放的經濟體系為主,因此國民黨的勝選為外商及台灣產業發展帶來利多。上星期五(12月2日)選前外資在股票市場買超將近1百40億新台幣,美林投資銀行分析師在選前看好國民黨會打贏這場選戰,而這結果亦使陳水扁改變兩岸政策。里昂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蘇廷瀚(Peter Sutton)亦指出,選後綠營若慘敗,將促使民進黨加速兩岸開放,以淡化弊案骨牌效應造成2008年總統大選的崩盤。蘇廷瀚並預測2006年扁政府將開放兩岸通航,因此觀光產業及房地產市場將大有可為。股市專家則預測選後因政治不確定因素消除,台股指數將上漲至7千點,如果兩岸通航,則7千5百點的行情將指日可待。
#@1@#撇開經濟利益不談,台灣選民似乎忘了去(2004)年12月北京所提出的「反分裂法」。台灣2千3百萬人民是否願意被中國統一?「反分裂法」聲明一旦台灣獨立,中國有權利攻擊台灣島取回政權,及逮捕任何宣揚台獨主義的人。《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作者羅伯特·馬昆德(Robert Marquand)分析,「反分裂法」後來因受到國際的撻伐而消聲,但中國透過台灣政治人物訪問,已成功地經營與台北政界關係,建立更深層的影響力。選戰中陳水扁曾經試圖用台獨主義鞏固綠營選票,並利用兩岸政策收買中間選民,然而因民進黨身陷於各種醜聞、賄選的陰霾中無法脫身而功敗垂成。法新社報導中指出,選前司法部公布的賄選案共有320件,共954人被起訴,其中涉及台灣最大縣台北縣縣長候選人羅文嘉及前法務部部長、宜蘭縣候選人陳定南。而這場選舉是否真能代表大多數民意的統或獨嗎?還是只傳達人民對執政黨的信心徹底瓦解?西雅圖PI達康(Seattlepi.com)國際新聞組的編輯賴瑞·強森(Larry Johnson)花2個月走訪全台,採訪50位大學生及上班族,問他們是否願意讓台灣成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回答願意的人只有6位。這份調查或許不足以昭公信,但台灣人民終將面對統與獨的決定。雖然國際媒體認為,選舉結果代表台灣人民希望兩岸和平及建立更親密關係,但或許僅止經濟互惠的需求,非放棄對土地自主的權利,這原則的呈現,在2008年總統決戰中便可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