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動態的世代,區域政治經濟的變動著實影響我們,目前兩岸關係稍有緊張氣氛,並不像過去如此緊密相接,產業呈現互補狀態。近來兩岸領導人分別提出「南向策略」,將東協十國及南亞六國列入經濟的重點,主要以教育、觀光、公共基礎建設、人才相互交流、農業等為經濟重點,對於過去依存於對岸的台商而言是一項新的投資與領域。反觀大陸領導人則積極推出「一帶一路」,範圍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主要以相互公共建設及運輸通路、高科技機械化設備、觀光、人才相互交流為主軸,但身在台灣的我們偏偏在這個跨區域經濟的宏大計劃中缺席了。經濟不振、低薪… 國人愛創業台灣在經歷政府長達八年對大陸經濟策略的高度依存,在這一年突然轉向,再加上新政府對於勞動意識的抬頭,實施一例一休等相關政策,使得高度以服務製造業的廠商,從過去的高人力高時數勞務,短時間內被迫轉型成高智慧、高創新、低人力、低工時的高效能產業,對台灣產業結構七○%的中小企業主們,是一大震撼及殺傷力,許多中大規模企業相繼出走,選擇大陸或歐美各國繼續高度製造創新研發之路,也使得高階工作機會相對減少,進而造成所得收入平均值降低。由於所得收入降低,影響消費力低迷不振,因區域貿易及政治影響企業獲利降低及原物料取得成本提高,企業主也開始降低員工薪資因應,員工收入不如預期,自然對於消費採取保守策略,惡性循環下也導致內需消費無法提振,許多人為了養家活口,維持收入於一定的水準,紛紛開始選擇海外工作或思考起創業這件事。台灣民眾是個非常喜愛創業的族群,除了內需經濟不振,職場收入所得較低之外,政府大力宣導及提高補助放貸金額低利息,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然而,根據經濟部近年統計資料顯示,在成立事業營利單位滿一年沒有倒閉的企業只有五%能存活下來;若創業老闆能通過五年的淬煉洗禮繼續生存的只剩一%,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惋惜並且震撼的數據。為何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歸咎原因在於多數人只把創業當成夢想,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與評估,加上坊間勵志叢書不斷鼓勵去做及正向勇氣思考不要怕失敗等思維,瘋狂傳輸這樣的理念,卻鮮少讓想創業者真實的去看到提及所需面對的風險及應有技能的培養,或許就是讓一大堆人葬身創業這紅色血腥大海的關鍵因素。「心態」 創業者首需思考要點 「創業」需要哪些素質、相關認知及技能呢?首先,必須先反思自己的「心態」,許多人都認為老闆擁有時間及財富操控的自由,不用像一般上班族般朝九晚五,好像公司的行政事務都不需親自處理,在資金及花費上也能隨意完全不受拘束,這其實是相當大的認知偏差。在創業初期老闆幾乎都是二十四小時隨時警戒,更不可能有所謂的休假,必須時刻思考公司目前的優劣勢及市場品牌導向。作為一個企業的領航者,在財務方面更是沉重的負擔及壓力來源,深怕那一天資金調度不來,這是創業初中期的家常便飯。職場員工無論公司有無獲利,付出勞務就要領取薪資。反觀身為創業者的老闆們,在公司沒有獲利的狀態下(自己無償做白工就算了),也不可能不發薪水給員工,因此許多創業者就算到處借貸也要生出款項。因此說「心態」是創業者第一個需思考的要點,創業者的心魔之一就是只看到成功的榮景,無法接受所謂的失敗,但許多事物就算規劃得再謹慎嚴密,都難免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子,導致公司獲利受損甚至倒閉。所以若無法接受挫折或失敗,無法一切歸零重新出發的心境調整,就真的不要嘗試創業這條路。深入接觸產業實際操作學習創業其實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目的」。你為什麼要創業?只是單純為了獲利增加個人財富,或者是有所理念想推廣幫助或分享給其他人?許多成功的創業人所說的「志業」就是這個道理,是有所目的是喜愛的,才能不斷克服困境及適時調整方向。在創業初期必須累積及檢視自身專業度,對於想投入的產業及勞務的專業高度能否帶來市場獲利,建議創業前直接至相關領域企業及部門累積相當的技能及市場操作策略,觀察市場導向,一邊實際操作一邊分析學習,是最划算無成本及損失的,當自行規劃策略有效就將模式記錄下來,失敗了也學到寶貴的一課,將來在自身的企業規避風險不要再犯,想創業就要了解產業及深入的去碰觸,才能知道該產業是否還有任何優勢及商場利基模式是沒有被開發出來的商機。消費者是創業者的衣食父母,在創業初期就須定位鎖定,依照消費受眾的需求及喜好,提供專業勞務、商品、精算成本數據分析出合理能接受的價格、通路及促銷方式等策略方向。創業者就像是個海綿一般不斷的吸收轉化新知,時時滿足著消費受眾的潛在需求,才有成長獲利的空間,「想創業」這件事,才有可能從夢想蛻變為理想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