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環境中,物價會漲,通貨會漲,當然房價也會漲,但每一次上升循環趨勢中,房價總是漲過頭,歸究其真正原因有十大理由:(一)人口過度集中都會,土地被囤積,供需失衡都會就業機會多,外來人口集中,而可建面積又少,加上有土斯有財傳統觀念,強化購屋需求動機,來源不斷的首購需求,造就都會房市供需失衡,加上稀有土地被囤積炒作,就更造成房價高漲。(二)具購屋力的中產階級,目前仍是多數雖然台灣人口逐漸老化,但未來八年台灣二十四至六十五歲人口尚處高峰,雖然貧富差距大,但就所得分配,具有購屋能力的中產階級仍占多數,這也是房價會漲的主要因素,八年內這種現象不會解除。(三)自有率八七.四%的錯誤迷思,忽略隱性需求過去政府統計的房屋自有率定義是以戶為單位,同住的直系親屬都列入自有房屋者,所以全省統計高達八七.四%,台北市更高達九○%以上。立法院財委會二○一二年決議效法外國修正「自有住宅」定義,由現行以房屋「戶」為計算單位,改以「人」為單位,每戶所有人之直系親屬不能認定為自有者。因此,房屋自有率自二○一二年修正定義後,自有率從八八%下滑到七○%,據主計總處統計,六都房屋自有率連三年同步下滑,若精準計算,雖然台北市的房屋自有率仍高居八一%,但除了這近二○%以外的潛在買盤,居住於都會約一成的租屋者,至少有二○%具有購屋能力,排除一人多戶的長期持有者(空屋),都會的房市顯然供給不足。(四)三代同堂的型態轉變,單戶增多七○年代後,三代同堂觀念早已轉變為兩代同堂,而進入二十一世紀,更突破兩代同堂觀念,年輕人一結婚,就想自立門戶,不是購屋就是租屋,也因此支撐低總價的房屋需求量,並推波助瀾都會租金上漲。(五)換屋需求,都會潛在市場不可忽視全台平均家戶人口數約二.六五人,較之二○○○年的三.三三人,單戶平均人數逐年下滑,台北市每戶平均二.五六人,居住平均坪數為三十一坪,等於每人平均居住空間十二.一坪,以都會區而言尚有成長空間,所以不斷會有新的換屋需求。若以平均每十二年換一次屋計算,台北市約八十五萬戶扣除空屋與出租戶,平均每年會有約五萬戶的潛在換屋市場,這是台北市房市交易量的基本動能。(六)經濟成長率帶動,新興國家房價最易飆漲新興國家房地產容易飆升的主要動力是每年可觀的經濟成長率,尤其是每年人均GDP剛跨過三千美元到九千美元之間的新興國家,都會房地產一定大漲,例如民國七十一年到七十八年的台灣,過去十年的北京、上海,但現在經濟成長率趨緩,當房市技術循環面回歸到基本面,房價平穩時,價格的起伏就與經濟成長率有相當緊密的關係。基本上,若經濟成長率為二%,房價就有二.五%至三%的上漲空間,也就是說,房價有經濟成長率一.三至一.五倍的上漲幅度,這也是房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七)財富分配不均,富人搶購豪宅帶動房價台灣十七年來,經濟成長率不差,但平均薪資停滯不前,顯見資源分配不均,因此貧富差距擴大,有錢人搶購豪宅現象,金字塔頂端購屋走向奢華風尚,造成豪宅價格拉高,間接拉抬新屋房價,中古屋也跟著水漲船高。(八)國內投資管道缺乏,房產投資成最愛主計總處在五月公布國民所得統計的預測,民國一○五年超額儲蓄率一三.七%,一○六年則為一三%。即從一○二年以來,連續第五年超過一○%,顯示閒置資金過多。但國內投資管道缺乏多元化,以致房地產成為最佳投資工具,尤其在上升趨勢時,就有追漲過頭的現象。(九)資金多、利息低,短線炒作猖獗當資金過多且利息偏低的情況下,尤其又在房市的技術循環上升趨勢時,是房市短線最好操作時機,成本低,獲利高,不斷的重複槓桿炒作,房市就會熱過頭並難以控制。(十)政府的干預政策失當過去政府對於房市的研判,缺乏專業團隊精闢分析,營建署委外學者發布的季報分析數據,往往與市場脫節,當然就會誤導決策。財政部委外學者研究的稅制改革,也往往與實務脫節,包括奢侈稅、房地合一稅都是失敗的政策。高房價的四大治本方案總而言之,房價是果,政策是因,房市要長期健全,一定要有以下四大治本方案:一、加速交通建設,擴大都會,長期紓解房市供需,間接穩定房價。二、廣建社會住宅,照顧弱勢,紓解租賃供需,間接抑制過度投資。三、全面啟動都市更新,不但可提高供給,也讓老屋價格折舊合理化。四、稅制一次革新,持有稅制房地合一課稅,同時針對土地囤積炒作,政府要有魄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