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再度對政府開砲,嚴厲指責台灣已經變成「亂邦」,甚至在媒體廣告中表達,可能讓聯電在台股下市的立場。我認為在這個事件中,有三個面向值得去思考:第一、資金是有腳的,企業主?對有權力去找成長較好、較容易獲得資金的市場上市。這對台灣政府當局,是一項嚴重的警訊。聯電股東人數高達90萬人,是台灣最多股東人數的公司之一,如果公司要轉移上市地區,對投資人影響甚廣。更有甚者,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也不宜僅由公司股東數的規模來衡量。因為企業「到海外上市」不是不可能,也早就有前例,如奇景,原來在台上櫃,最後卻跑去香港上市;康師傅到新加坡上市;鴻海的富士康到香港上市,我最擔心的是,「到海外上市」將成為一個風潮。第二、主管機關對上市櫃公司的企業主,不應「未審先判」。商場上未遵守主管機關規定的事件,時有所聞,但是,主管機關對這些違法違規事件的處理,應建立機制,讓企業有澄清、說明的機會,最後才能做出「較為公平」處分,也不會造成企業與政府對抗的事件。以聯電來說,事件背景為,美國證管會要求在美國發行存託憑證的聯電,針對財報部分項目,改善表達方式。但是,金管會證交所認為聯電被要求「重編報表」,聯電沒有同步揭露資訊,因此做出罰款5萬元的處分。聯電抗議的理由在於,「改善表達方式,並非要求聯電重編報表」。這問題似乎出在證交所與聯電對事情解讀不同。雙方解讀不同,卻缺乏一個機制去協調彼此的意見。我認為,主管機關對商場上的實務運作的確有層隔閡,沒給企業機會去說明,就是「未審先判」。聯電也不是唯一,其他例子還有瑞智、聲寶陳盛沺等。照這樣下去,未來類似事件,怕會層出不窮。第三、金管會從成立至今,金融政策仍是一本無字天書。政府從未真正告訴世人,什麼是扁政府的金融政策?從我主持「全民拼理財」節目以來,邀訪超過數十位學者專家,大家對金管會最大的印象就是:「李進誠是金管會的寶貝」、「國際板的朝夕令改」,沒有人了解政府當前的金融政策。我相信曹興誠絕對不是一個擁股東以自重,故意要跟政府對抗的企業家。目前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企業界根本不清楚政府的金融政策是什麼?我一向非常擁護,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也支持有效的解決方案(政策),這樣經濟才會進步。政府還有很多基礎建設(例如金融政策等法令)要做,既然擁有人民付託的權柄,就應該「面對問題,放下政治對抗、回歸經濟」,盡快為台灣打造一個適合企業發展、充滿前景的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