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場意外,讓林蕙芝生涯逆轉,從此開啟了她的保險人生;2002年5月,中國平安保險推出「龍騰計畫」,對外尋覓保險經理人,更擴大了林蕙芝的視野,她決定征戰這一塊事業版圖。和許多商學系的學生一樣,淡江國貿系畢業的林蕙芝,第一份工作選擇至會計事務所上班,朝九晚五的日子過了5年。某一次在出差裡,因為親身遭遇到火災,看見受到祝融之災的人不僅在身體受苦,不能工作下,又遭逢第二波的經濟之難。而讓她深深感覺到生命的無常,也讓她對於工作有了新的看法。她深刻體會保險的專業意涵,「當一個人面臨人生的意外時,可以得到及時的經濟保障」。1990年,林蕙芝決定揮別平穩的工作,做起保險代理人。2002年5月,對林蕙芝而言,是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崛起中的中國,深深地吸引了林蕙芝。林蕙芝回憶起她的決定,當時,保險事業在中國開始萌芽;中國第三大的中國平安保險推出的「龍騰計畫」,因為相關的經驗不足,結果,總部的人跑來台灣挖角;林蕙芝也在這一份挖角名單之中。去,或不去?面對這一個人生抉擇,長達半年之久,林蕙芝拖著疲累的工作之餘,不是探問前驅的經驗,就是了解中國保險市場訊息,更有無數個深夜,夫妻對談未來的規劃。塵埃落定時刻,是在林蕙芝確定分發江浙省之時。於是,於2002年7月,一家老小舉家遷往中國大陸,除了先生,包括公婆和小孩也都跟著落角江蘇省常州市。
#@1@#以前5期經理人的經驗值作為仿效參考,再加上事前的準備,是林蕙芝前進中國保險市場的第一個動作。事前的準備除了實質事務外,還包括心理的準備。在心理打底上,中國保險市場在林蕙芝眼中,就好像15年前的台灣,不管在銷售技巧、客戶服務、專業能力以及徵員(招聘),都處於百廢待舉的起步狀況。所以她認知到,與人交涉接觸的方式,不應該和在台灣時一樣,「因為市場狀態處於15年前,要用適合的語言,才能打進圈圈,才有對話的空間。」林蕙芝說,「我有15年的經驗,去經營15年前的市場,那我相信我會成功。」她認為,她用過去在台灣用累積的十年功,來經營這塊尚待起步的市場,至少比別人的勝算多上幾分。正因工作才要起步,所以林蕙芝在財務上的規劃更顯謹慎。再者,全家的消費模式全比照當地人,也是非常可觀的節流下,少了財務的風險。不同於一般台灣經理人出手闊措,全家人的早餐是一個五毛錢的包子,搭的是七毛錢的公交車上班、上學。因為她不想將小孩因為大人事業的決定,所產生的異動變成一種風險,而完全融入當地的生活,開銷省了,生活也適應了!「一舉數得。」然而,回憶起剛到中國的前半年,林蕙芝直言,「需要磨合的地方真的很多。」
#@1@#許多保險經理人多半在前半年的磨合期中就陣亡了!「11期龍騰計畫共培訓出約500位的經理人,現在剩下不到10分之1,」林蕙芝說。這些陣亡的保險經理人,多半是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下,離開了原本打算一展抱負的殘酷舞台。中國的面積是台灣的120倍,大城市和小鄉村之間具有天壤之別。上海的熱鬧繁華,與台北並無二致;但是,內地的鄉村卻像是另一個世界。林蕙芝描述,在內地裡,一個保險代理人每月只想賺500元的人民幣,之後,他們就準備休息個三天;跟他們談保險的專業,與工作的價值,根本就是雞同鴨講。因此,過去在台灣叱吒一時,帶領過幾百人業務的保險區域經理人,在大陸,卻完全無法施展抱負。而在薪資上,當初願意到中國的龍騰經理人都有18個月的薪資保障,但前提是提升分支機構的組織和業務績效,一旦未起色,每6個月調降1/3的薪水,在未適應當地業務環境與人員素質下,薪資只有往下扣,無法向下升,那麼原本保障的薪資誘惑力沒了,本來吸引這些保險經理人的紅蘿蔔消失了,許多原本在台灣年收入百萬甚至千萬的經理人,自然不會想要留在中國。另一方面,不同於林蕙芝舉家遷居中國,許多保險經理人是隻身前往中國打天下,平均3到6個月回台灣一趟。穿梭兩地的保險人,不免起了比較的心態,如果自己的想法又無法在彼岸施展開來,那麼比較之後的落差又將加劇。而林蕙芝認為,一旦起了比較的心理,就必須花更長的時間適應,這樣一來,無法適應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差。對於當地分支機構負責人來說,龍騰計畫經理人就像出嫁的女兒,會帶很多嫁妝來中國;也因為如此,深受當地分支機構經理人的青睞;往往分支機構的最高負責人是展臂歡迎龍騰計畫經理,但歡迎的是「嫁妝」,是龍騰經理人帶過來的硬體設備,像是印表機或者傳真機等等,而不是保險業務的經驗。另外,由於龍騰經理的薪資往往高於分支機構經理人,在人性使然下,莫名排斥感產生。無怪乎,高達九成比例的龍騰經理人鍛羽而歸!
#@1@#與其他失意而回的經理人不同的地方,林蕙芝給自己兩個月的實驗期。她的想法很簡單,「受訓是個實驗測試過程,如果這個實驗成功了,那麼,我就下定決心在中國發展。」在唐山實習的二個月期間,林蕙芝輔導了約二百餘人的業務團隊;因為聽聞太多兩地人文風情不同所產生的隔閡故事,即使堅定,忐忑不安的心還是浮上心懷。然而,卻在兩個月結束後,她改觀了!卻從與這群人的互動中,瓦解了自己的不安。「我發現,他們受到我的影響,不僅在業務技巧上,還包括思考事情的態度,」林蕙芝發現,當地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在人與人的相處上,多半採取不信任的態度,不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唐山受訓的經驗告訴她,以真誠的心對待當地同業,是正確的,也收到成效;那麼,也可以將這樣的心態,用在日後的中國事業發展上。然而,兩岸保險人之間的鴻溝,就像台灣海峽,硬生生地橫在台灣、大陸之間,處處可見彼此間的不同。曾經就有兩位保險代理人就在會議上大言不慚地說:「公司哪把我們當人,只是把我們當作賺錢的工具而已,」林蕙芝則心平氣和地對他們說:「這些事情可以在私下討論,不宜在會議上說。」結果,那兩位保險代理人的回應是:「現在,我們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溝通就妳一個人溝通,我們不想跟妳溝通。」面對突如其來惡言惡語,林蕙芝情不自禁掉下了眼淚,無力感頓上心頭。「這些人要怎麼去教?」、「這些人要怎麼重視自己工作的價值?」這些問題,不時困擾著林蕙芝。但是,在「他們不是存心要這麼壞,只是不知道自己可以那麼好,」的轉念下,林蕙芝約了這兩位保險代理人喝茶、磕瓜子。「我要他們先信任我,所以先跟他們道歉,先解開結,但也將自己的意思講給他們聽,讓他們瞭解我的用意。」相信對方、以誠待人的帶部隊方式,就這樣陪著林蕙芝走過兩年半來的中國征戰歲月。
#@1@#在2004年12月,林蕙芝在老長官林重文徵召下,轉戰宏利人壽於中國地區的分公司中宏人壽,擔任營銷總監一職,專司教育訓練與人事部署的內勤工作,旗下帶領700多人。雖然,收入不如當初跑業務時豐厚,但林蕙芝反倒更投入保險業務教育訓練的工作,同時在面對自己時,更信心十足地表示:在中國,深根發展已成定局。中國市場,對於想要創造人生第二個高峰的保險經理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發揮的舞台。「但千萬不要抱著要來撈一票心態,要好好經營市場,如果只是卡位,不會有很好的結果。」而有家人的支持,是一個很大的關鍵,當初舉家遷移中國,就是公婆幫忙照顧兩個幼子,才讓林蕙芝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事業。看待自己,現在的林蕙芝,少了在台北開車代步的便利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搭地鐵、走路成了她生活的重心,如此看來,這一位保險尖兵,已完全融入了當地生活。
#@1@#出生:1963年現職:中國中宏保險營銷總監經歷:台灣南山人壽、第一人壽、宏利人壽區經理年收入:約20萬元人民幣進入大陸時間:2002年5月困難:面對人與人信任基礎的破裂,自己要學習改變、調整自己的心態克服:開誠布公、以誠待人。讓對方瞭解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他們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