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錢,舉凡買車、買房子、結婚及退休等都需要一筆費用去滿足需求、完成夢想。大多數的人為了圓夢,都在學習當個生活理財實踐家,就是為了讓自己人生多一些幸福的可能。在這次「全民拚理財」的節目中,《理財周刊》社長梁碧霞專訪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他曾在自己的著作《Life理財學》上寫道,「理財的秘訣,就是讓自己先快樂起來,才有機會發財。」這次他在節目中暢談幸福理財、富裕人生的秘訣。以下是節目內容摘要:
#@1@#梁碧霞(以下簡稱「梁」)︰根據統計,98%的大專學生肯定理財對人生的重要性,但是僅有9%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理財知識,可見大部分的年輕族群急於追求理財知識。雖然理財需求的年齡層已逐漸下降,但是,目前校園中普遍缺乏完整的日常理財教育課程,無法滿足E世代年輕人對於理財的需求。這些E世代的年輕族群,常透過大眾媒體或親朋好友來增加理財智商,所以怎麼樣去建立理財觀變得非常重要。一般年輕族群獲取理財知識的前3項管道為:報紙電視(50%),親朋好友(47%),與學校課程(42%)。而最想獲取的理財知識分別為基金等投資商品操作(54%),編列與控制預算(44%),與有效運用支付工具(33%)。周院長,您認為這些年輕朋友應如何投資、增加財富?周行一(以下簡稱「周」)︰其實,對於剛出社會或還年輕的族群,我會建議應該多花時間充實自己,投資理財的時間可以少一些。也就是E世代的年輕人應該隨時投資自己,讓自己成為名牌,因為個人競爭力才是這個階段最好的依恃。梁︰我這裡有份花旗銀行所做的E世代理財調查顯示,問道:「如果忽然有閒錢,會做什麼事情?」調查結果是︰會去買喜歡的東西占45%,會儲蓄的占30%等。看起來,年輕朋友一旦擁有意外之財,對於物質誘惑的抵抗力就變得比較低。周︰意外之財通常會隨便花掉,這是不好的理財習慣。很多人認為非固定收入就可以隨便花費,例如很多人一拿到年終獎金就想要消費,其實應該把年終獎金當作是全年所得。發財的夢人人皆有,但是腳踏實地才能真正富有。像樂透中獎的機率非常低,幾乎很難降臨到自己身上;與其每個月撥出一些小預算買一個未知的夢,不如穩健踏實的把這些小錢做理財規畫,反而比較容易富有。梁︰是的,不過對於很多30幾歲的職場工作者而言,賺錢與理財就是人生的重點,像很多科學園區的電子新貴工作很拚,就是希望能夠在40歲退休。院長,您認為幾歲退休較好?
#@1@#周︰有良好的財務管理及理財規畫當然可以一步步地實現人生夢想,像很多人拚命存錢,就是希望早點退休。值得深思的是,上一代人的預期壽命較短,希望晚點退休,而現代人的預期壽命較長,反而希望晚點退休。我認為,其實愈晚退休愈好,尤其是理財的目標還未達成的情況下,提早退休反而會出現財務問題,以及生活品質驟然下降等狀況。 如果工作到某種階段,而渴望在職場稍作喘息的話,也可以採用「退而不休」的方式,否則會發現︰退休生活沒有想像中的充實與美好。我有個朋友提早退休,到紐西蘭過著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他原先想像從此就可以在南半球過著優閒的退休生活;但是真正到了那裡,才生活一個禮拜,就發覺生活沒有重心,實在是太無聊了。後來回台灣之後,又開始工作了。所以,每個人都需要生活的重心,不可能長期處於完全休息的狀態。其實,退休之後人生並非完全停擺,也可以是為大眾利益奉獻的黃金時期。像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任內公務太忙,卸下政治的光環後,加入對抗愛滋病毒的行列,也鼓舞許多的醫療研究與照護團隊,就是在退休之後找到人生新的意義。嚴格來說,他並不是處於完全退休的狀態。梁︰能夠退休,去做一輩子自己想做的事情,像柯林頓總統的做法,不但完成了自己的心願,而且也回饋了這個世界。不過,到底要多少數字,才能足夠退休?周︰這是因人而異的,這個差距很大,所以每個人應該充分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1@#梁︰很多父母親為了要給孩子有競爭力的未來,安排了很多才藝活動,也請了很多家教給他們,就怕給的不夠,孩子的競爭力就會落後。這些教育課程都是一筆開銷,可是現在失業率這麼高,很多沒錢的父母也開始擔憂孩子因此沒有發展的機會。周︰其實並非沒錢的小孩就沒有機會。父母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括誠實、負責,或關心社會的觀念,都是人生財富的一部分。梁︰沒錯,有些父母為了要賺更多的錢,就兼職了很多工作給孩子買東西、學才藝,結果卻因此犧牲了親子時間和家庭生活,反而家庭變得不幸福了。我想請問院長,受薪階級要如何快樂工作、幸福理財?如果快樂不起來,該怎麼辦?周︰有個著名的禱告詞是這樣的:主啊,應許我。有平靜的心,接受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情;有勇氣,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情;並給我智慧,分辨何者是可以改變、何者是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很喜歡這段話,不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要有平靜、勇氣與智慧,去面對自己的處境。其實理財的秘訣,一定要先讓自己快樂起來,才會有機會發財。就好比你一定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就會努力把工作做好,當你受到肯定與重視的時候,財富就會跟著你。每個人難免都會有情緒,都要有修為去處理,沒有妥善處理好你的內心狀態,財富就無法跟著你。梁︰就是要保持內心的平衡,是理財的基本態度?
#@1@#周︰是的,有個調查顯示,一個人的樂觀與否,約有一半取決於基因的因素,另外一半是取決於後天個人因素。我們發現樂觀的人成就比較高,也比較會賺錢,例如統計上顯示,樂觀的保險營業員比不樂觀的收入多了1.8倍。我要強調的是,眾所皆知的有錢人,他最初富有的原因幾乎都是來自於工作上的報酬而致富,而不光是透過投資致富,也就是他們的財富來自於樂在工作。例如鴻海集團CEO郭台銘、歌手張惠妹和名模林志玲等,都是很有錢的人,或許他們也懂得投資,但是他們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累積今日的財富。由於他們樂在工作,工作上帶來的人脈、財富也跟隨著他們。我們常看到一些不快樂的人通常抱怨自己的工作,這些人通常也不會有傑出的表現。況且,也沒有人喜歡跟這些人做朋友,沒有人協助與賞識,財富當然也不會跟著他們。梁︰我也深感人脈和財富常是緊緊依存的。像我自己創業,就會感受到人生一大成就感就是和一群有共同志向的人,能夠擁有共同的目標,把一個事業做好。
#@1@#周︰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投資組合要能夠分散風險,如果採用被動性投資,可以少花心思在投資理財上,多專注在事業做好。我認為符合這些原則的是指數型基金,這是一種大家所熟悉,可以申購及贖回的共同基金。另外一種是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式基金,交易方式就像股票一樣,要投資時就去買,要變現時就賣掉,交易比一般共同基金更便利,英文簡稱是ETF(Exchange Traded Fund,股票指數型基金)。台灣50指數有ETF,它的漲跌幅度比較少。 如果投資人手中持股的幾支都是電子股,就有可能會一起漲或一起跌,風險比較高。梁︰您對年輕的受薪階級的理財方法還有什麼建議?周︰不論是哪種理財方法,都一定要腳踏實地,畢竟理財是畢生的功課,不能取巧。其次,要誠實地問問自己:做什麼事情是讓自己真正開心的?因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珍惜工作的樂趣與帶來的金錢,這種財富不僅對個人,而且對社會都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