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於今(二○一八)年四月所發布的訊息指出,我國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三月底達到一四.○五%,也就是說,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台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內政部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七%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一四%是「高齡社會」,若達二○%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圖一)。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在一九九三年便超過七%,進入高齡化社會,而後受到「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影響,我國老年人口自二○一一年起加速成長,並於去年二月首度超過幼年人口(老化指數達一○○.一八),直至今年三月,我國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一四.○五%,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什麼是「戰後嬰兒潮」?根據維基百科的內容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赴戰場的男人解甲返鄉,觸發了嬰兒潮。包括台灣在內,專指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五年出生的人,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有此現象,而「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對房市將有何影響呢?戰後嬰兒潮的四大房市發展在房地產界具有三、四十年經驗的宏大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創辦人卓輝華談到,支持房地產價格往上的因素很多,「人口紅利」是其中的一項,而一般人都以為「人口紅利」會比較偏向新生人口在未來長大後,對房屋居住需求的購買力,他則從「戰後嬰兒潮」邁向高齡社會的情況,指出房市將有以下四大現象,包括一、高齡化與千禧世代等著繼承龐大遺產;二、高齡人口紅利;三、從養兒防老到以房養老,以及四、都市更新還有二十年黃金期。卓輝華指出,四十年前(一九七四年),走在台灣的大街小巷,碰到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二十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四十年後(二○六○年),將換成另一幅場景,當年的小夥子都一起變老了!一半以上的人年紀已經超過六十歲!台灣從戰後嬰兒潮世代長大成人之後,平均年齡就一天一天變老了!他說,一九七四年,全國人口數為一五九二.七萬人,當時還處在戰後嬰兒潮世代成長為少年、青年時期,該年的幼年人口比例為三六.二一%,全國一半人口約七九六.三五萬人的年齡尚未達二○.八一歲。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成長,以及少子化的趨勢,二○一七年的年齡中位數已超過四十一歲。未來有沒有可能會有一半人口超過六十歲的年紀?卓輝華說,若以國家發展委員會低推計資料,二○六一年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將高達四一.九%,年齡中位數是五九.九歲,已經非常接近六十歲。他說,一九五一年之後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在二○一六年開始陸續超過六十五歲,一直到二○五○年的三十五年間,將是高齡人口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其中又以二○一四年至二○三六年間,高齡人口每年以平均一五.九萬人增加。這股老人潮、高齡化的趨勢,將一直延續到二○五○年的高峰期,之後高齡化才會逐漸減弱。高齡者持有七成房屋卓輝華說,一直談老人潮、高齡化的趨勢,主要是為了凸顯,台灣有七成的房屋是被這一群高齡族群所持有。他指出,根據財政部楊子江的研究,二○一四年全台灣的八○九萬戶房屋,被六一八萬個自然人擁有,佔台灣當年人口的二六.四%。就持有者的年齡分佈,四十一歲至五十歲年齡層,持有房屋比例為四○%,五十一歲至六十歲為四六.八%,六十一歲以上為四四.五%,六十一歲以上的男性持有房屋比例更高達五○.五%。就持有者的平均年齡分析,從二○○六年的四八.八歲增加到二○一四年的五二.四歲,顯示未來到了二○二○、二○三○年之後,隨著高齡化的趨勢,持有房屋者將更趨高齡化發展。此外,台北市的高齡人口持有高房屋比例更為明顯,台北市政府於二○一七年九月發佈一份房屋持有者與高齡化現象的比較分析,屬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五十歲至六十九歲人口數僅占總人口的二八.二%,房屋持有數卻高達五四%;而○歲至三十九歲人口數占四六.二七%,惟房屋持有數僅占一○.七%。繼承移轉棟數逐年量增如果以五十歲以上的高齡族群分析,其持有房屋比重更超過七○%,這種情況凸顯出都會地區的房屋多為高齡者持有的現象恐日益顯著。卓輝華指出,身處少子化與高齡化時代的年輕人,未來繼承或受贈房產的機會將越來越高!而現在年輕人的父母長輩如果是多屋族,未來總會等到繼承房屋的時機,從近十年來,台灣的房屋繼承或贈與登記的件數逐年增加,或許就已經開始反映高齡化社會的房產移轉現象。他說,一九九二年到二○○二年間,每年繼承房屋的登記數量平均在二萬七七八○棟,二○○三年後每年都超過三萬棟,二○一一年後每年都超過四萬棟,二○一六年超過五萬棟,佔全年房屋買賣棟數比例達二○%。至於贈與房屋的登記數量也是逐年成長,在二○○二年之前都在每年三萬棟以內,二○○三年至二○一一年間為每年三萬餘棟,二○一二年起成長至每年五萬餘棟。假設以近五年的死亡人數與繼承房屋棟數的三○%比例關係推估,至二○二五年每年約有六萬棟的繼承房屋,二○三二年將超過每年七萬棟,二○三八年超過八萬棟,二○四三年每年超過九萬棟,二○五二年至二○六○年間,每年約為十萬棟,二○六○年之後,因為老年人口高峰期已過,每年繼承房屋棟數會呈減少趨勢(圖二)。卓輝華表示,二○一五年到二○三五年間,是戰後嬰兒潮邁入老人潮的高峰期間,高齡人口會從目前的三百萬人,成長一倍至六百萬人,社會各界都應關注高齡化的議題,房地產業者也應開始正視、掌握與創新思維來開創老年人口紅利的商機。老年人口紅利置產趨勢例如Harry S. Dent, Jr.提到有關美國高齡消費者的房產需求,在五十四歲至七十歲,身體還算健康時,開始追求休閒度假生活,因此,度假酒店的需求會有增長;在六十三歲至六十五歲時,會醞釀第二輪度假房與養老房的購買,而選擇在生活便利的退休社區或較小面積的住房;八十四歲前後,則是選擇進入養老院的高峰期。台灣在二○○四至二○一五年的房地產繁榮期,恰是戰後嬰兒潮世代邁向五十歲上下的壯年期,對於房地產的需求,購買第二戶以上住宅或是休閒使用房產的比率相對較高。但二○一五年後,邁入老人潮世代,雖然因收入有限而在購屋上變得保守,但未來二十年將是高齡人口換住電梯大樓,提供高齡住宅設施需求的高峰期,房地產商也開始著眼於高齡化住宅需求的開發。高齡化族群有住居安全、環境提升的需求,當然也會衍生出購屋需求,這些相應的需求包括:子女未同住在一起時,將大面積住宅轉換成較小面積住宅;住家從不方便的交通區位轉換到交通方便區位;住家從郊區轉換到醫療服務設施較佳的城市附近;住家轉換到有公園可散步、休憩的環境附近;從公寓式住宅轉換成一樓住宅或是有電梯的華廈、大樓;住家轉換到有照應高齡居家設施(或公共設施)的社區大樓;高齡者的養生宅或養生村;高齡者的度假兼養生的飯店。養兒不防老 以房養老多子多孫多福氣和「養兒防老」是戰後嬰兒潮的父母輩的傳統想法,也是戰後嬰兒潮世代被認為理所當然的責任。但過去的「養兒防老」觀念,卻受到時下年輕一輩老是「宅在家」,或是「啃老族」問題的大大衝擊,使得戰後嬰兒潮世代邁向高齡後,已逐漸看清楚事實,且要「老人當自強」。由於國人住宅自有率高達八五%,老人擁有房屋比率也高達五○%,二○○○年後的獨居與配偶同住的比率也達到全體老人的三三%以上,為了讓老人在退休後更有尊嚴地生活,「不動產逆向抵押制度」也就是俗稱的「以房養老」,將協助老年人的自有不動產逆向抵押給銀行,銀行依年齡、性別及不動產價值,精算每月可折現給付的生活費用,將逐漸成為養老財源的趨勢。卓輝華表示,一般民眾將房屋向銀行申辦抵押借款時,銀行會先查清楚產權、進行估價、設定貸款成數、年期、約定利率等條件,銀行與屋主確定相關事項後,屋主將房屋設定抵押給銀行,銀行則依房屋估價的成數,一次撥款給屋主,日後屋主依照約定條件,每個月本息攤還給銀行。但「以房養老」的「逆向抵押」,就是銀行房屋抵押貸款的反向運作,銀行會設定申請對象的年齡,申請對象與屋主應為同一人,再經過產權調查、估價、貸款成數、年期、利率等條件的約定,屋主將房屋設定抵押給銀行,銀行每個月撥款一定金額給屋主,屋主就會類似於每個月領到年金,日後於屋主往生或貸款期間屆滿時,依照約定條件處分或拍賣房屋,所得價款優先還給銀行。例如高齡者有一棟房屋想向銀行申辦以房養老的逆向抵押,估價二千萬元,貸款成數會比一般貸款更保守,約為估價的六成,年利率會比一般貸款高,估計為二.五三%,分成三十年並每月給付。雙方確定條件後,高齡者將房屋設定抵押權給銀行,之後的三十年間,銀行會按月撥款約三.三萬元給該申請者。此外,以房養老的業務,銀行不純然辦理房屋逆向抵押,目前已經被包裝成多樣化的金融理財工具,甚至和長照險、醫療險、信託、理財、外匯等結合。建議未來使用以房養老的高齡長者,宜多比較各銀行類似產品,找出最有利條件申辦。其次從人口趨勢觀察,未來二十年間,是戰後嬰兒潮大量邁向老人潮的高峰期,二○一六年老年人口超過三百萬人,估計在二○三八年高齡人口會突破六五○萬人。老屋的二十年都更黃金期目前都市內的高齡人口,有相當大比例是在一九六○到一九八○年間,大批從鄉村移民到都市,他們胼手胝足成家立業,努力工作的積蓄買下他們第一個家,當時房地產市場主力產品多是四、五層樓公寓型態。至今這些高齡長者住了四、五十年的起家厝,要讓他們搬離的原因除了是屋況老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爬不動樓梯了,而該批舊房子也有了都市更新的必要。卓輝華表示,如果錯過未來二十年的老屋重建與都市更新的黃金期,台灣將會陷入老城、老屋,住著很多老人的三老困境。他說,依據國發會推估人口數開始負成長最快會在二○二二年發生,最樂觀估計在二○二五年總人口數的高峰約二三八○萬人。二十年後的二○三七年,總人口已經低於二三○○萬人,而且會以更快的速度減少,至二○六○年僅剩一七一○萬到一九五○萬人。因此在二○三八年之後,人口明顯減少的趨勢下,將影響房屋市場的剛性需求,加上高齡人口遺留的房產繼承量持續增加,對於老屋重建或都市更新的有利條件將更少。卓輝華表示,未來二十年將會有一波高齡族群的換屋潮,也是影響老屋重建與都市更新的關鍵時期,二十年之後又會因為人口快速減少,導致住宅需求下降。如果不能把握這黃金二十年,台灣將不再容易推動都市環境的改造!一旦形成「老城、老屋、老人」三老困境,將可能會重挫都市競爭力與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