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統在2006年1月1日元旦1時宣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將是未來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與新作為;化積極開放為積極管理,相信讓許多人的期待落空,不過,也引發許多認同積極管理重於急於開放的政策。到底兩岸策略要怎麼走?兩岸合作的經濟生機在哪裡? 「全民拚理財」邀請到三位重量級的貴賓,探討兩岸的經濟生機,以及兩岸的合作與競爭到底該何去何從?是積極開放?還是積極的管理?什麼樣的利益才是台灣最大的利益?
#@1@#從台灣以及國際的角度看兩岸的機會,我們到底現在站在一個什麼樣的時間點,2006年世界或亞洲經濟情勢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宇智顧問公司董事長徐小波認為,先從世界經濟的趨勢或者是亞洲經濟趨勢來做了解,不單單是2006年,大概未來5年到10年都有這個趨勢存在。第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所謂供應鏈,這供應鏈就世界級的產品,這一個趨勢會繼續維持;第二個趨勢就是委外,這個趨勢會維持起碼到5年到10年。第三則是自由貿易。全球化經濟的一個必然效果,就是慢慢掌握「利基市場」這個關鍵,例如品牌全球經銷系統、加上新產品的開發,其餘的則交由其他專業的分工單位代勞,所以會有世界性的分工這樣的現象。在全球性分工的角色中,佔有利基市場的人,需要尋求長期合作的信賴夥伴:準時交貨、成本低 、服務好、符合要求的品質,這些都是考量的因素。台灣的第一次經濟奇蹟是靠製造,徐小波認為,製造業佔有利基的三個因素已經不存在了:「一個是廉價的勞工、其次是廉價的經營成本、最後是廉價的土地。」 徐小波認為,大家都忘記了一件事情,就是利潤到底歸屬於誰?以現在的全球經濟分工來看,分工事實上已經在進行,還會再繼續往下再延伸,甚至會越演越烈:「第一次的經濟奇蹟台灣已經分享到了,如果要談第二次經濟奇蹟,台商是非常有機會,必須要按照這個利基的優勢,例如說他一樣要掌握原料、一樣要有低成本、一樣有好服務。」
#@1@#台灣要經濟奇蹟的話,怎麼樣塑造一個環境,讓台商能夠得到更高的附加價值,譬如說科技公司以前是原廠委託製造,現在設計加工把設計擺進去了,這樣的做法就是一個附加價值。徐小波表示:「目前台灣面臨的挑戰不外乎:教育的重要與其制度的改革、認定中產階級與台商為台灣最大資產、重建因應未來發展的基本設施。」如何面對挑戰,塑造一個創造台灣第二次經濟奇蹟的環境,是領導者需亟思的議題。徐小波強調,台灣有許多獨特的利基點,重新認識台灣利基,對於未來的發展,將會有更大的助益:1. 台灣第一次經濟奇蹟的經驗2. 強勁的企業精神3. 廣泛的全球商業網路4. 發展區域資本及金融市場的潛力5. 未來在亞洲經濟成長的豐富經驗
#@1@#對於中國的經濟,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認為,2006年有一個不太能夠控制的因素可能會出現,就是中國經濟可能會出問題:「任何環節都可能出問題,而且一旦某一環節出問題的話,也會影響到其他所有的環節,包括說政府的財政、銀行的呆帳、所得分配平均、失業問題、環境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等,所有的問題面都存在非常緊張的關係。」然而,中國經濟一旦起變化,其影響將會很大。現在中國經濟體已經非常龐大,卻是典型的政治掛帥。在市場經濟裡,幾乎所有的細節與項目都可以政治化;張清溪解釋,中國大陸現在是政治的考量為最優先,雖然對外仍聲稱要經濟掛帥,重視經濟,例如國民生產總值成長、國民所得、外匯存底等數字都是中國大陸非常重視的議題。然而,在做經濟決策或做經濟事務的時候完全是政治介入,而且進入到每一個細節。張清溪說明:「來自台灣奇美的許文龍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中國要管他,他不得不聽話!中國的政治力就有這種能力,他們也這樣做了。」張教授進一步分析中國的經濟成長數字:「2005年的時候我們看到大陸的經濟成長率超過9%;但是,事實上最近又公布一個數字說他少算了20%,按照這個算法的話成長將近30%。所以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非常高,應該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之下,讓整個景氣蓬勃發展起來。」
#@1@#《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分析:「大家在觀察亞洲四小龍的時候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亞洲四小龍發展最快的階段大概就差不多二十年前到十幾年前,當時亞洲四小龍全部都不是民主國家,香港是殖民地,被英國統治;新加坡是一個表面民主,其實獨裁的國家;台灣跟南韓是威權統治。所以當時得到結論是,也許威權統治有利於經濟發展。於是中國大陸一直在關注這個樣本。」對大陸而言,其實重要的不是民主還是獨裁,還有幾個重要的考量:第一個就是政府是不是有效能?第二個就是財產權能不能獲得保護?第三個就是從事經濟活動是不是有足夠的自由?馬凱認為,「如果這些考量因素都能夠得到保障的話,經濟通常就會發展起來。倘若中國大陸目前具備這些條件,要說因為他的政治體制而讓他崩潰,大概還不至於。」(本文內容摘自超視「全民拚理財」節目,更多精采內容,請鎖定本周日晚間8點播出之「全民拚理財」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