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攻防之下,全球經濟都深受影響,台灣更是影響深遠。在產業鏈架構下,台灣品牌業者大都將智慧設計研發中心留在國內,將高人力高汙染的製造設置在大陸,通路市場則以歐美國家為主,以此種模式成為世界第一代工設計王國。美國就是看到這一點,大量中國製造商品及品牌進入美國市場,造成嚴重貿易逆差,所以啟動保護主義,提高重點商品進口關稅約五~一○%,雖尚未啟動301條款及反傾銷關稅策略,卻已讓身處製造鏈的台灣業者哀鴻遍野,相對生產經營成本也提高將近五~一○%。大陸先前提供台灣業者許多優惠補助條款,讓台灣業者能在當地深耕經營,這是慣用的先進技術引進策略,好讓國內業者能夠仿效及學習技術。但台灣業者習慣從一而終不太思考局勢變化,是故當其本土業者逐漸成熟,中國政府採取優質培植策略,大量給予創業資金、土地、廠房、設備、優惠營業稅率、通路的輔助進駐、學校實習低廉人力勞工等等措施,相對逐漸取消對台灣業者的補助,甚至開始啟動經營限制,如:環境評估、勞工保險權益、商品的檢驗管控、營業稅率的恢復等等,讓台灣業者在中美貿易戰下除了經營成本增加,更面臨大陸業者品牌的崛起,所以許多財經專家紛紛警告中國不是個獲利市場而是充滿危機,盡量不要涉入其中,這樣的論調資訊近幾年充斥於媒體。維持企業策略彈性 控管關鍵技術台灣業者過去經營大陸的思維就是希望利用低廉的勞動力,但隨著這幾年大陸政府積極培育本土廠商,注重環境評核及勞工權益標準,低廉的生產成本早已成過去式,想要有所獲利必須改變思維,也就是策略動態流程創新理論,將產業鏈重新配置調整,將消費者原本瞄準的台灣內需或歐美通路,轉化反攻進大陸市場,才能在廣大的低價市場中獲利。其實是有幾個步驟需要建構及調整,綜觀幾個在大陸經營有聲有色的產業及品牌,通常都有善用幾個經營的策略優勢,現今大陸本土品牌雖然在政府鼓勵下大量崛起,但由於過於重視製造技術面、強調商品的低廉性常陷入價格的競賽,學習到台灣業者的技術,卻忘了台灣品牌的經營創立精神宗旨及不斷技術改良的研發能力,加上大陸本土消費者早已厭煩低廉無故事性的產品,每到歐美或鄰近的日本、韓國、泰國等地,都可以看到大陸觀光客或批貨代購團媽們瘋狂採買。再加上大陸今年元旦公布實施的電商法,讓非法未檢驗的廠商無法一同競爭,對於台灣業者來說都是相當寶貴的機會,媒體所報導負向的狀態大都只呈現表面,想要獲利就必須利用策略動態思維深入熟悉市場,重新找出機會點攻入,而非輕言放棄一個龐大的市場。進入中國市場必須維持企業策略的變動彈性,從幾個經營面向著手,著重無形通路、顧客情感、軟體資訊、技術面向等無形資產的流動,保持產業的成長狀態,維持一定的優勢,讓企業品牌生命週期曲線不斷活化揚升。許多在中國經營成功的品牌大多採取幾個方向,不斷引進先進研發技術創新產品,控管關鍵的製造技術,就算需要委外生產也將最核心的原物料技術保留由總部管控。社群媒體接觸 開放特許加盟此外要讓廣大的消費市場認知熟悉,就必須應用當地社群媒體接觸消費者,例如:啟動會員線上註冊帳號送紅包,這是線上線下補貼合作的策略,也須利用微博直播主等APP系統平台強化曝光,除了宣導品牌精神及產品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專家的關鍵角色,就有知名台灣面膜品牌,公司負責人及主要經營幹部考取國際美妝證照,並在大陸當地開設講座學苑,讓消費者對於美妝及保養有更深入的瞭解,如此一來就能獲取專家的發言權角色,徹底擺脫低價的消費競爭模式。另外想要擴展市場通路不可能一切都親力親為,開放特許加盟品牌就是一個很好的策略選擇,但許多品牌在開放加盟之後卻走向衰亡,原因多是異業結合的大品牌商,只想藉機多角化經營獲利,並非想要一同努力經營品牌事業,如此思維當然一遇到困難就會鳥獸散,屆時通路版圖就像沙中築樓般一夕崩解坍塌。開放特許加盟的對象最好是小企業,小企業主有不可失敗的壓力,並對於加盟產業有熱忱及了解,每個經營階段都積極輔導培訓,使其盡快吸收相關經營知識,一開始以標準化模式經營,不斷的共同教育吸收產業趨勢經營新知,一段時日後以合夥人身分相互激盪研擬策略,才能讓企業品牌更加接地氣融入當地生活圈,唯有不斷的施行策略變動模式,才能讓企業抗拒衰老持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