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韓國是屬於自由貿易經濟國家,與各大區域經濟體接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原物料及商品都以最低優惠關稅進出,故能以工業大量產製方式銷售全世界。另韓國對於產業皆以國家力為領導規劃整合角色,方針制定完成後從專業研發教育、原物料進口、製程及工廠區域安排、通路的選擇,甚至是國際行銷都由政府帶著廠商一路向前衝,整體表現出來的是團隊及服從,目標就是要讓GDP快速成長。韓國的經濟結構以大財團為主流,三十家財團擁有近八五%的GDP貢獻,與台灣七○%皆由中小企業所創造有很大不同,也因此韓國的財團對於就業機會只提供五%。韓國教育採高校菁英制錄取率約五%,畢業後大學生只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進入前三十大企業,錄取率只有三%,比上長春藤等名校還要難,所以學生不斷補習強化學能,這樣的單一思維一言堂式教育,使得韓國只有一%的人感受到幸福,其餘九九%咬牙苦拚只求生存,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人才的過度浪費與延滯使得韓國經濟內需下滑,也因自有主義策略下M型社會極端貧富不均,繼而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造就常有部分人士借酒裝瘋物化騷擾女性的社會現象,在韓國電影《非賣品》中許多犯罪集團將韓國女性擄走,將其整容偽造護照輸出國外政商名流,因經濟壓力部分男性默許女伴從事性工作。老人沒有福利保障措施,年輕人不敢婚也不敢生,內需經濟如同死水,究其根本原因,大部分人只能努力考進大企業,個體創業非常困難。輔導青年及全民創業 接軌國際為有效解決青年失業及經濟問題,韓國將重心從培植大財團的經濟政策目標,轉向培育輔導青年及全民創業,因為唯有創業才能徹底解決失業率進而增加產能拓展至海外的機會,於二○○八年提出K-MOVE計畫,希望青年能順利與國際接軌,成為世界級人才,在個人部分鼓勵輔導創業,希望除在韓國本地設置公司外,能前進海外成立多國籍企業領域。政府的思維是韓國就業市場雖已飽和,但將人才努力推到世界各地,就會擁有龐大的需求市場。經濟部「過去歷任韓國政府之協助國民海外就業政策」,多由政府相關部門各自規劃海外就業、海外實習、海外研習、海外志工等計畫,個別計畫之間缺乏連結。二○一三年朴槿惠上台後,重新檢討與整合個別領域政策及作法,新增海外創業部分,創造了「K-Move」品牌,要求將達成就業作為個別領域計畫之核心目標,以達成提高就業率(特別是青年就業率)之國政課題目標。換言之,朴槿惠政府將海外研習、海外志工、海外實習、海外就業與海外創業等層面進行整合,以發揮協助國民海外就業政策之綜效。值得一提的是,K-Move的建構乃是著眼於實現朴槿惠政府「創造經濟」之核心思想,並非單純將個人推出海外的思考,而是一項「擴張韓國經濟領土」的策略。建立海外就業支援體系K-Move政策主要特色為明確針對各國與企業需求培養適合的人才,並建立海外就業支援體系,由各相關機構根據其專業進行分工與整合,擴大政策效益。其運作涉及十個政府單位以及包含韓國產業人力公社在內的二十二個政府法人機構,其中最主要的核心部門為:青年委員會(直屬總統)、雇用勞動部、教育部、產業通商資源部和外交部等。由青年委員會負責政策統籌與協調工作,各部門依其專責業務屬性,分別由旗下法人機構負責各項計畫執行,包括:韓國產業人力公社、國立國際教育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IIED)、KOTRA和韓國國際協力團(Korea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KOICA)。台灣以中小企業起家創造經濟奇蹟,也順利度過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但在政府過度保護主義下,產業產能過於保守。許多廠商不願走出台灣,一直要求政府救濟補助提高關稅進口障礙,讓不適任的企業繼續存續。對於高端研發人才也不重視,科技部博士級研發人才無法提供產能,紛紛出走為海外企業效命,所以企業的淨利率大多只有五%左右。適逢中美貿易戰川普提高中國製造關稅至二五%,許多台商幾乎血本無歸甚至虧損倒閉,想轉到第三地也想回台灣,但是高汙染高人力密集製造業,就算想回台灣都沒有地方及工業區可以接納。業者找對創業模型(例如:電商或新零售經營),不要只有單純的商品買賣,應該以研發技術或知識專利,將知識技術推廣至全球市場,致力於跨境移轉研發,不要永遠的區域內需經濟,否則長久下去就會變成與世界脫節的部落,努力輔導的產業隨時會被國際洪流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