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公司,一股值千元,一張股票要花100萬元才買得到?又是什麼樣的市場,可以孕育出一檔又一檔的千元股王?年逾60歲的美國麥當勞(MCD),近半年來的股價沒低過1000元(**單位?),本益比超過了17倍。傳統老企業有活力,網路新兵更是生猛。Google Inc(GOOG)在2004年8月19日以85美元掛牌價,就像站在一個彈簧球上,不到10個月就跳過了300美元(約新台幣9600元),最高還衝破475.11美元,目前本益比將近69倍。在美國,千元股票不但年年有,而且不只100家;但是,在台灣,千元股票卻像是一種神話。
#@1@#不過,今年,這個神話有了成真的機會。就在狗年新春紅盤日,手機股宏達電(2498)站上720元、光學股大立光(3008)收在650元、太陽能股茂迪(6244)則跨過620元。雖然近日因股市回檔,三強的股價曾被拉回到600元左右。但在新春後小試身手的氣勢,既為今年的股王爭霸點燃戰火,也讓市場為睽違了20年的千元股王再現,賦予高度期待。然而,與股市?動的情緒相比,台灣產業界卻感到有些沉重。因為,早在20年前,台灣股市就開啟了千元股王的紀元。卻沒想到,以台灣產業的競爭力、民間的財富,居然要用20年的時間,才能再孕育出千元股王。
#@1@#年逾七十、人稱阿土伯的職業股東李金土,猶記得1988、89年三商銀(華南、第一、彰化)接連破千元、國泰人壽股價逼近2000元的盛況,「連和尚、尼姑都搬椅子到號子排隊搶買股票。」阿土伯描述的場景,像是買樂透的人潮,而他當然也是其中一員。那一年才17歲的寶來證券國際部副總經理吳嘉欽,雖然還在五專念書,但因23歲的室友玩股票,因而也知道買一檔股票要80多萬元,這數字對他而言,是天價。但沒想到,假日返家後發現,家人竟也集資100萬元,買了一檔叫「國壽」的千元股王。
#@1@#「這些千元股王,EPS不到20塊,本益比卻高達5、60倍,但還是有人排隊買;現在的股王,EPS動輒4、50塊,本益比卻只有15到20倍,股價上千,沒人敢想。真不知是什麼道理?」一位年輕投資人為電子股打抱不平地說。最近,市場開始出現一股聲勢,就是用第一代千元股王享有的本益比,推算出目前獲利遠超過前輩的宏達電、茂迪等股王們,都具有站上1200元,甚至是2000元以上的股價實力。
#@1@#不過,也有許多投資與產業分析師對此持「保留」看法。因為,當年的環境特殊,才造就了第一代千元股王。吳嘉欽與陳清文都表示,當時台灣的投資標的,除了標會,就只有股票,其中資產股,對企業與個人投資者而言,都是便於現金流動與進出的產業,所以是「資金過剩,與本業經營獲利能力無關。」1986年就接觸股市的新光投信副總經理黃俊育指出,當時的資金就只在台灣流動,台股又剛從1000點起漲,國壽的股本不過28億元,整個股市的總市值約2兆元,而國內生產毛額(GDP)約10兆的水準,「那麼多的資金追逐那麼少的股票,很不成比例。」黃俊育說。現在,資金不只留在台灣,也流向中國大陸、全球,而上市上櫃的公司更超過1200家,股市總市值超過14兆,與GDP的比率呈現**,就比較正常。另一位研究員則具體的分析,當時在鴻源等地下投資公司被解散而流出的民間資金,幾乎都進了股市。再加上,許多人從房地產致富的錢也投入股市,因而造就了股市上萬點的榮景。就因為資金泛濫、股市的市場很小,只有180檔股票,又沒有外資、投信等法人,唯一的大戶是公司派和主力,而散戶則占了8成以上。「所以,那時的股市四季報,就像現在買電腦時附贈的使用手冊那麼薄,沒什麼基本面分析,,多只有公司的基本資料,非常好讀。」這位研究員說,「於是,玩股票成了全民運動,隨便一點點資金,就可以喊哪一檔就漲哪一檔。」
#@1@#然而,儘管當年的資金泛濫,但還在萌芽中的台灣電子業,卻沒什麼「吸金魅力」。那時,不但台積電還沒成立,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神通和宏碁也還不具掛牌上市的條件。「就連談公司成長都被視為白日夢,遑論是成為股王了。」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說。早在第一代股王當道之前,陳清文就已在資策會,參與政府推動資訊科技產業計畫,也算是參與了協助栽培今日二代千元股王候選人的過程。他還記得,當年政府請來了美國的科技顧問公司,在評估了台灣電子產業後直陳,台灣把目標定的太大,但沒錢、沒技術、沒計畫,也不知要怎麼做,想要成長好幾倍,無異在做白日夢。當時不僅國外不看好台灣的電子業,就連銀行也不太有信心。以致於「在政府牽線下,IBM、AT&T給了台灣的第一筆代工訂單,但也還要政府背書,銀行才肯借錢給神通和宏碁以接單生產。」陳清文說,儘管如此,陳清文當年就認定,資訊科技是台灣的希望產業。果然,台灣資訊科技業的發展後勁十足。陳清文分析,主要就在,台灣業者從技術到客戶,都走美國路線;而在起步和發展階段,沒有對手,韓國和中國都尚未崛起;再加上,站在正確的產業主流上,因而產生不少成功案例。「而走到現在,都以追求成長、放眼全球,以經營高價產品、有品牌為主軸,基本面非常札實,成長也會比早年的電腦產業還要大,投資價值很高。」不過,曾被第一代千元股王「套」過的阿土伯,就不太相信千元股王還會有下一代。雖然,電子股一飆起來也很恐怖,但他還是覺得:「要破千元,比登天難。」阿土伯代表了老一輩投資人的看法。而吳嘉欽也表示,現在的投資人,能選擇的工具變多,加上風險管理,所以若手上有一百萬元,可能會分配到股市、基金去。而在股市,因法人化程度高,市場變較為理性,千元股王的確不易誕生。
#@1@#長年拜訪企業、主管研究部門的黃俊育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的股市經過質變後,現能存活在股市的散戶,非常聰明和專業,且進出金額都不小。以資金量的分布來看,出現集中化的趨勢,所以只要產業前景好、公司獲利高,就會受到青睞,所以會出現價股越高,就越受青睞的現象。而比重逾3成的外資等法人,為了追求績效,以及便於進出等考量,高價股就成為最佳標的,「所以破千元,還是有機會。」不過,黃俊育強調,資金面只是千元股王最後達陣的啦啦隊,真正催生千元股王的主要力量,還是在基本面。「從稍早的聯發科、廣達、華碩,到現在的宏達電、茂迪等的企業,都依附在主流產業上。而由於產值夠大,理論上可享有高本益比,有機會出現千元股王。」
#@1@#但為何直到現在,千元股王還是沒誕生;曾經有機會達陣的禾伸堂,也在2000年時以一元之差,鎩羽而歸?有許多人歸咎於電子產業的生命周期短,以致股王光環聚散皆快,股價也就無法長撐到衝上千元。但黃俊育認為,這涉及公司深度與廣度的經營。電子業確有與時間競爭的壓力,加上公司都成立不甚久,規模不夠大,所以在產品銷售、技術開發、人才等各項資源上,整合慢,多只投入在單一且最近期的目標,而無法做更長期的規劃和深度經營。例如聯發科,靠著一顆DVD IC起家,成為市場領導者,為公司創造了高獲利,也為產業寫下「一代拳王」的新篇章;但直到這兩年才轉進手機產業,實為時太晚。何況,其且切入的是已量化生產的低階領域,也許能衝大營收或EPS,但因為產品的附加價值不高,邊際報酬率不大,本益比也就無法提高。
#@1@#目前的宏達電,則一直維持市場領導者的地位,所以股價得以在兩年內連翻了3倍。「雖然現在市值上千億元,也是國內少數能切入電信系統客戶的手機廠,但與國際大廠相比,資源整合能力仍不足。」黃俊育點出宏達電邁向千元股價的難關。「宏達電的EPS雖是台灣股史上的新高,但現在的關鍵,是卡在本益比。而本益比是市場給的,再多辯論也無法改變。」寶華成豐投信副總經理洪雅彬直言,宏達電的EPS雖高,但由於台灣大環境的限制,所以本益比不過15倍,顯然是對台灣產業的未來不具信心。正因為台灣本益比偏低,所以才接連有富士康、精熙等台商到香港等地去掛牌。而趨勢科技更跑到美國上市(TMIC),如今股價逾32美元、本益比近30倍;而即使是掛牌在日本(4707),股價也超過了3600日圓(約新台幣1200元)、本益比達27倍之多。由於現在的台股,不算政府和公司派,光是法人就占逾4成以上,「所以,會很理性,給的本益比也較嚴格。」一位產業研究員說,20年前的股市總市值,只有現在的1成。只要有1億元進場,就可以炒個10檔股票。現在就算用10億元,恐怕也炒不太起一檔台積電的股票。而以目前檯面上的千元股王候選人,要在今年攻千,「實在很難!」這位產業研究員分析,雖然宏達電站在對的產業浪頭上,但台灣是面臨被邊緣化的經濟體,很難給高的本益比。黃俊育也表示,千元股王不易出現,問題不在個別公司,而是政治問題。不過,他深信,政治對股市的影響力,會逐年減小。「本益比這麼低的高價股,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當政治因素消失,不只是宏達電,台灣還會出現更多的千元股王!」
#@1@#黃俊育的樂觀是有依據的,他做投資研究近20年,一年能賺1、2個股本的公司,以前一年大概會有個1、2檔,但近2年卻發現,這樣的公司一年可以出現3、40家,證明了台灣公司的競爭力確實在強化。只是,因為政治因素,使得資金外流,讓台股的本益比被壓低。一旦滯留海外的資金回來個2成,不但千元股王再現,更將造就千元股比比皆是的繁景。而期許台灣能出現更多千元股王的陳清文,則為台灣產業指引兩條通往「藍海」之路,一是與電視有關的領域,一是應用範圍非常廣的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 n)領域,目前都尚未出現像宏達電般,在技術、品牌,以及量產上都居世界級領先地位的企業,若台灣企業及早投入,「將具備高成長、高售價、高銷量、高毛利等具領先的優勢。」在二代股王還在努力竄出之際,陳清文已先為下一代股王開列出基本規格了。
#@1@#「本」是指股價,此即欲從市場上購進股票的成本;「益」是指每股稅後純益(EPS),代表一家公司的獲利能力。而本益比的計算方式為:每股市價 / 每股盈餘 。以投資的角度來看,股價則是投資1股所需要的成本(購買成本),而每股獲利是投資1股所得到的獲利,因此本益比就是投資該股票1股的成本與獲利的比值,即為報酬率的倒數。由於不同產業所享有的本益比不同,具有高成長潛力的公司,其合理的本益比也將較高。例如通訊產業的本益比將高於食品業。而公司未來幾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可作為合理本益比的參考值。對投資人而言,在合理本益比接近的條件下,較低的本益比通常代表著投資的潛在報酬較大。但對公司而言,本益比越大,代表公司未來成長潛力越旺。只是當本益比越大時,投資報酬率就越低,使得投資風險也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