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命脈在貿易,應該是不辯自明之理。一個幾無任何天然資源的島嶼,住著2300萬人,卻能讓每人所得攀上1萬5千美元,成為全球第14大貿易國家,不靠貿易,我們想不出還有任何妙法。因此,理所當然,每個台灣人最重視的名詞必定是自由貿易;最痛恨的字眼,應該是保護主義。現在保護全球貿易自由最重要的堡壘,世界貿易組織(WTO)落難,若不強力拯救,可能一蹶不振,乏人問津。以貿易為命脈的台灣,應當如何?當然是挺身而出,全力聲援,不過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從2001年開始,WTO展開對全球自由貿易具有關鍵性意義的杜哈回合談判,歷經5年無成,去年底的香港部長會議觸礁,今年全年停擺,據估計明年也難有進展,甚至到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前都不會有起色。原因在於杜哈回合談判觸及農業補貼與關稅的大幅削減,會觸怒美國的農業大軍,對選舉造成致命性的殺傷。
#@1@#杜哈回合談判癱瘓,同時也停滯了WTO前進的腳步,大殺其作為經貿聯合國的威風,WTO再無10年前草創時的風光。然而即使杜哈回合談判順利完成,WTO的角色也在無聲無息之間,不斷被蠶食鯨吞。在WTO成立之前,為了推展更密切的經濟互動,歐、美兩大洲已各自設置自由貿易區;歐盟成員持續增加,整合程度也日益加深;北美自由貿易區則因包含經濟強權美國與人口大國墨西哥,其聲勢也不可小覷。但近年來,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聲勢甚囂塵上,連WTO的會員國也競相簽署,幾無例外。於是在WTO這個大框架上,綿密地蓋滿了大大小小各形各色的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由於後者自由化的程度更高,涵蓋的面也更廣,其作用早已凌駕WTO這個大鍋飯,成為更精緻、更有滋味的私房菜。杜哈回合談判癱瘓,黯淡了WTO的角色,只會讓取而代之的自由貿易協定更不可一世、更凌駕其上。身在FTA網絡中的國家固可無所懼,但被綿密網絡遺漏、踽踽獨行如我者,又將如何?
#@1@#何其可悲,台灣正是WTO141個會員國之中,除了蒙古之外,唯一被摒諸一隅的貿易大國;尤其與我們經貿互動最為密切的東亞諸國,不久之後都將置身於以東協10國為主的10加1或10加3的自由貿易區之內,讓台灣孑然獨行。因此WTO秘書長特別寄望於台灣,他明言台灣將是所有會員國中,因杜哈回合談判失敗而受傷最深的國家,所以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然而台灣的選擇可能正好相反;因為杜哈回合談判僵持不下,主因就是農業補貼及關稅的削減大受抗拒,台灣自20年前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最不敢碰觸的正是對農業的保護,杜哈回合失敗,剛好可以讓執政者鬆一口氣,至於該不該為產值只占2%的農業斷絕台灣命脈,犧牲其餘的98%,既跟選票無關,又干其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