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商學院出了一份研究報告,研究結果顯示,表現優異的公司和表現差勁的公司,最顯著的差別在於:最需要了解顧客的公司及其經理人都會經常與顧客直接接觸,了解顧客對本公司的觀感或購物經驗。光憑這一點「接觸與否」的小差距就足以甩開80%的競爭對手。
#@1@#再來,接觸顧客、傾聽心聲是一回事,是否作出妥善的回應又是另一回事!如果能作出善意回應,那個企業已是排名前5%的成功企業了!最近我在一周內接到3個朋友打電話問我「有投顧要賣」、「有投信要賣」,問我要不要接手!讓我聯想起,全台灣的42家投信總共管理資產2,000億元,這數字居然與益通一家公司在掛牌抽籤時全台吸金1,400億元,所去不多!這之間是什麼道理?是投信過去數年績效過差,不再取得投資人的信任?還是台灣股友仍僅偏好自行操作?投信、投顧的Licenses要賣,已不是新聞,這應該代表著台灣的金融服務業仍有很大改進空間,績效的改善、服務的改善,都有待加強。
#@1@#我在投信服務過,卻沒有買過基金。主要原因是基金每年的績效不能滿足我!債券型基金一年5%至7%,不是年輕人買的商品。股票型基金年報酬不穩定,通常連指數都贏不了,沒有比買中鋼、台塑等績優股好,那幹嘛平白花那筆管理費呢!一般的公司都自以為了解客戶,其實是錯的。投資的人就是要獲利,度假的人就是要輕鬆舒服,買用品的人就一定是期盼商品要經濟又好用,在大多數的公司,「顧客導向」只淪為好聽的口號,這也就是錯失最多商機的癥結所在。雖然大多數的投顧老師都是上節目「表演」,表演完就去泡溫泉、花天酒地,可是仍有僅存的5%,真正把會員的獲利放在心上,夜以繼日的追求績效!雖然大多數的投信基金經理人,作過3年研究員就上陣操作;甚或「換單」、「認養」醜聞不斷,但吾人相信仍有5%的經理人孜孜不倦call公司、尋求第一線的獲利機會。不僅是金融業,任何產業都一樣,做得好的,會越做越大!做不好的,一定就是淘汰出局,而興衰的答案都在顧客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