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8月開始,境外基金總代理制將開始在台灣實施。全球共有超過8,000個共同基金,是一個高達8兆美元的產業,卻只有855個共同基金正式在台灣註冊,允許銀行銷售他們的產品,目前這部分的資產約100億到200億美元。根據這個新的法令將提供的新管道,一些業者預期,今年底以前,海外基金的資產總額會成長到至少350億到400億美元。在市場上對共同基金的成長,充滿樂觀看法的同時,很多專家卻宣稱,共同基金無法打敗大盤。
#@1@#因為挑選個股的困難度高,因此有些人投資共同基金,希望專家幫他們理財。他們根據共同基金過去的績效與財務專家的建議,選擇了過去3到5年表現良好的基金去投資。但很多人發現,當他們開始投資的時候,這些共同基金的績效卻不如他們預期。根據1982-2002的統計資料,股票型基金的每年報酬率是10.5%,標準普爾500指數則為13.1%。最糟的是,一般基金投資人更由於非長期投資的布局,而造成投資時機(當股票有好價值的時候投資太少,在牛市到達頂峰的時候追得太緊)與產業選擇(例如在網路泡沫前,把錢從舊經濟的投資撤回,轉而投資新經濟股票;還有,最近金磚四國投資熱都因為熱錢太多而增加風險)的不當,平均只能賺到2%。根據普林斯頓大學金融教授,也是暢銷書《漫步華爾街》作者柏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的研究,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報酬率,過去10年勝過84%大型的股票型基金,過去20年,更勝過88%。為什麼共同基金無法打敗大盤?墨基爾提出兩點原因,第一、市場已經非常地有效率,當一個有關某家公司或經濟資訊出現,大家馬上就知道,也早就馬上反映在市場的股價上。第二、是費用問題,一般共同基金手續費及管理成本,較指數型基金的成本每年高1.5到2.5%。耶魯大學投資長大衛‧史雲生(David Swensen)20年來管理該校的捐贈基金,每年達成16.1%報酬率,更是打敗99%的共同基金經理人。在他最新的著作《非常規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基本法門》(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也提出類似的結論,由於共同基金手續費太高,而且,基金公司與投資人的基本利益衝突,他建議,投資人應該只選擇指數型基金。
#@1@#但是,如果市場已經非常地有效率,為何每年總有20%的基金經理人打敗大盤,只是不能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如果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高,為什麼管理費更高的全球一流創投/收購基金或避險基金,仍能持續打敗大盤?我認為共同基金無法長期維持打敗大盤的績效,是因為它的商業模式,無法持續擴張。任何商業模式的擴張性,皆受限於一、市場機會的大小,二、公司經營者、管理者與員工、股東是否有共同的利益,三、是否有簡單的經濟指標評估公司的營利來源,四、有形的資產如土地及無形的資產如核心價值等。但是,就共同基金而言,由於公司的股東利益與基金投資人的利益不同,還必須增加投資人利益進去,一起思考。共同基金它的商業模式很簡單,管理資產×固定百分比=每年管理費。如果基金公司想賺更多錢,就讓資產繼續成長即可,也無有形的資產的困擾。但也因為規模太大,在市場上就很難找到它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個別基金的經營團隊並不會因為資產規模的增加,而同比例的提高他們的誘因,因為,大部分的利潤屬於基金公司。於是,在誘因及人力增加有限的情形下,他們卻必須承擔更多的壓力去發現有限的市場機會,因此,長期下來,他們無法打敗大盤。相反的,全球一流創投/收購基金或避險基金卻能長期持續打敗大盤,還吸引耶魯大學投資長將學校捐贈基金,分別投入17%、25%,其創投/收購基金並在過去10年,已經賺取37.6%的年報酬率。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營運模式,第一、操盤人、股東與投資人一致的利害關係:創投/收購基金或避險基金通常管理費比共同基金高,每年除收取一個管理費用,並在績效成果中還分享20%的利潤。然而創投/收購基金或避險基金的合夥人或操盤人通常也是公司的主要股東,有些甚至高達基金的30%,如果基金表現優異,他們不只能得到20%的績效費用,也能像其他股東一樣享受到80%的投資績效。第二、限制基金規模的成長:由於操盤人可以同時拿到績效獎金,而且也像股東一樣分紅這兩種報酬,在能掌握的市場機會下,就不需要像共同基金一樣增加基金規模以增加成就動機,他們不會故意衝高基金規模,甚至不接受更多想投進來的資金。舉個例子,矽谷知名創投公司Sequoia Capital,這家創投眼光精準,曾在思科、雅虎、Google創業初期就開始投資,為其投資人賺了很多錢。它的最新第11號基金,在2004年停止募資時,有400多家投資法人想投錢,但只有其中82家如願,吃閉門羹,不得其門而入的潛在投資金額高達25億美元。所以,一般投資人應該如何聰明投資?史雲生在他的書中推薦,要長期賺到報酬率的關鍵有三:一、買不同的指數型基金或指數股票型基金把成本壓低二、分散投資到全球資產上。投資報酬率的不同,近90%決定於資產配置,只有10%在選股和進出時機。至於這些不同資產配置,必須根據個人投資目標及風險承擔程度,審慎決定。史雲生建議美國人的資產配置如附表。三、定期在每一季、半年或一年,賣掉部分賺錢的投資(急漲),買進輸錢的,保持投資組合的平衡。很多人喜歡投資個股,畢竟股票市場是個很吸引人的遊戲,但,如同普林斯頓大學金融教授柏頓‧墨基爾的建議,千萬不要把退休金賭進去,畢竟股票投資是一個非常專業而競爭的市場。至於投資全球一流創投/收購基金或避險基金,為了分散風險的理由,組合基金是一個較好的管道。不過,投資人除了必須了解組合基金操盤人的經驗、績效及投資目標外,也必須確認組合基金操盤人、股東與投資人有一致的利害關係。即組合基金操盤人也必須是股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