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街頭陸陸續續裝置了一些新式的悠遊卡路邊停車計費器,仔細研究一下使用說明,不難發現這些計費器的使用方式,和原來使用悠遊卡坐公車、捷運以及在封閉式的收費停車場付費的方式,截然不同。目前在封閉式的市府收費停車場使用悠遊卡計費,只要入場時刷一次離場時再刷一次,付費程序就完畢了;駕駛人省掉了在自動計費機前使用紙卡及零錢付費的繁瑣程序。即便如此,台北市公有停車場使用悠遊卡付停車費的比例還是極低;原因很單純,多數的汽車駕駛人並未隨身攜帶悠遊卡;總認為:帶它幹嘛?
#@1@#新式的路邊停車計費器使用起來就沒這麼便利了。停完車,你必須先刷卡,然後輸入預計消耗的金額再按確認、完成扣款,才完成手續。但是,預扣的金額一用完,你同樣還是有逾時停車的風險。換句話說,這和投零錢差不多,並沒有比較便利;投錢雖然會有零錢不夠的困擾,但悠遊卡也有經常要加值的麻煩。問題是,不知是誰做的決策,這部機器可不能投現!萬一駕駛人忘了帶悠遊卡出門怎麼辦?中南部的駕駛人進台北市又怎麼辦?據說規畫中,未來若不使用悠遊卡停車,或使用悠遊卡但逾越原來付費金額的可停時間,未來得到的「懲罰」將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律以三小時的計費間隔人工開單!乍看之下,悠遊卡路邊停車搞得這麼像投幣停車,似乎很「魯肉腳」、很白痴;但從作業程序來看,又似乎是合理的。在開放的路邊停車,計費器沒辦法很聰明地監控車輛的停、離(除非又大費周章地在每一個停車格埋設連線感應線圈),如果駕駛車刷了第一次,但離開時卻忘了刷,計費器根本不知該怎麼辦;所以,簡便的方法當然就是這麼「魯肉」,就是這麼像在投零錢。問題是,既然如此,那麼為何非改用悠遊卡停車計費不可?為何不能同時繼續投現停車?當然用悠遊卡有很多交通專業上的理由(例如,監控限時停車位,不讓駕駛取巧延長停車時間、節省彙收零錢的人事成本及風險、節省人工開單成本等等),問題是,消費者除了更多的不便利之外,又得到什麼?當年台北市在公車使用紙卡剪票及車上投現的年代,司機吃票、偷取零錢的問題十分嚴重;因此,在轉換成儲值磁卡時,台北市政府曾經有過很白痴的決定;就是,在公車上只能使用儲值卡不能投現。這個白痴決定,當然後來在鬧了一陣新聞後改弦更張,直至悠遊卡將取代儲值磁卡時,雖然還是有人提及廢除車上投現制度,但已經沒有人敢當真了。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其實答案十分清楚,即便業者有千百個理由要廢止車上的零錢投現箱,但是,並不是每個需要搭公車的人身上都一定會有悠遊卡,忘了帶怎麼辦?外縣市民眾怎麼辦?事實上,不只公車,台北捷運也都還在大量使用磁卡!悠遊卡還不能是唯一的付款機制。這麼淺顯的道理,為何同樣的狀況會在悠遊卡路邊停車計費器上,再發生一次呢?雖然悠遊卡停車計費器還沒正式啟用,但是我們已經可以預見結果會是什麼了。也就是,在吵鬧一陣子之後,必然變成悠遊卡和人工開單並行,而人工開單以三小時為計次單位的規定,也很可能會不見了。於是,由於汽車駕駛人實在是沒理由隨身帶著悠遊卡,那個計費器就會變成高價的廢鐵而乏人問津!在不久的將來很多人都可以有「後來的先見之明」罵馬英九市長白痴、罵台北智慧卡公司的董事長歐晉德白痴。問題是,為何這種白痴的事就會發生而不能事先預防?
#@1@#從浮面來看,這是市政府官員顢頇,但其實這也正是企業經營常會犯的錯誤,並不是官員的專利。就是,企業一頭裁進產品的開發,會碰到很多技術、程序和比較利益的瓶頸,而免不了要用一些不甚理想的方式去迂迴克服問題。而在克服瓶頸的過程中,開發人員很容易逐漸地陷在小小的專業範圍內處理問題,而忘掉了產品設計的根源及重點是消費者,而不是你自己有多少困難要解決。開發人員變成專業上的井底之蛙,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上解釋這些枝枝節節的問題,直到他們的老闆們也被同化成具有相同視野的井底之蛙為止。事實上,高速公路電子收費(ETC)也有相類似的情節。從浮面來看,高速公路的用路人對這系統可以有太多的情緒和不滿;為何要多付680元買車機?票價為何不能打折?為何沒扣到款還要多付手續費?另一方面,業者也有立場,一筆40元的過路費只能拆帳3塊多,這3塊多還要攤系統建置費用、人事費用、資金成本,若送你一副車機要收你多少筆才回得了本?若扣款不成功,怎麼知道是系統出問題,還是駕駛人故意擺爛?那麼,後續處理的攝影、判讀、開單、郵寄、回收的成本怎麼辦?什麼怎麼辦!?顧客至上,消費者才是對的啊!既然扣不到款的後續人工處理成本很高,那麼當初就不該選紅外線啊!就該選可靠度較高的系統啊!消費者原本使用回數票時不用多花買車機的錢,那麼,當初在預估系統的時候就該把車機成本算進去、算清楚啊!要嘛,開發出不用車機的最新系統,要嘛,設計更多的行銷誘因讓消費者願意裝置車機,不管怎麼弄,消費者的問題才是第一啊!技術及其他經營問題只能排在後面。算來算去如果真不能做,那就不能做啊!!!悠遊卡和路邊停車的問題,其實都是過度樂觀地幻想著新科技應用所帶來的便利,推動者腦袋裡一味地只想著,推動新科技應用成功後所帶來的巨大便利和利益,忘記了事情成功的關鍵,其實是消費者。相類似的例子隨處可見,例如,最近有人提強制自行車車身植入晶片防竊,而沒思考消費者是否有隱私的需求;零售業紛紛放棄貴賓卡改發行聯名卡,而不問消費者身上的信用卡是不是已經太多了......當企業被越來越多新奇、有潛力的新東西吸引目光而躍躍欲試的時候,常會忘了在這許多虛無縹緲而難以掌握的科技和未來之中,消費者其實是唯一最單純而實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