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管機關推出紓困振興方案,希望產業在疫情影響下,能夠利用這筆救命錢活下去,不至於因為全球產業配置斷鏈,商品無法完整供應造成嚴重短缺。各國政府也因為防疫採取封鎖邊境及隔離策略,民眾無法聚集,實體商圈店舖式微,導致業績及市場嚴重衰退。除了救助資金發放,各國央行也開始宣布降息,讓民眾將資金用於消費,目的是要將貨幣供給政策從M2導向M1B穩定的面向,財政上也多以貨幣寬鬆策略,大量發行貨幣,進而影響匯率,讓海外消費者可因為匯差大量購買本國產品。看似這一切都在救市,希望在衰敗的經濟中幫產業獲得生計與轉換喘息的時間,等待疫苗問世疫情結束。但事實面來看,許多傳統業者認為只要學習了虛擬社群電商經營,就能擺脫經營困境,不是所有指數及財經資訊都告訴我們無接觸的相關業者都能在疫情中獲得廣大的消費需求,創造高成長的獲利?這樣的資訊讓政府及業者看到希望,是故提出實體店面零售業者轉型至大型電商平台上架的經營機制,並給予相關上架流程及商品文案拍照等訓練補助,這樣的措施可暫時緩解營運危機,卻無法測底改變終將衰退倒閉的本質。不思轉型升級 非根本解決之道台灣長久以來處於各大國間的經濟衝突之地,大多採取保護主義策略,對外來競爭者都以高關稅或嚴格的檢驗機制限制進口,意圖保護國內產業廠商。另外為了讓產業順利經營,採取管控油電價格抗漲方式,讓產業以較低的資源成本賺取價差,看似立意良善,其實是讓產業喪失了危機意識及風險管理。虛擬電商經營早在五年前就已經開始衝擊實體市場,但業者因為在政府的保護傘下,多少還有些許獲利可言,大多從事低成本低獲利的事業體,對於島外發生了什麼經濟變革或技術革新相關資訊,鮮少關心在意,覺得離自己的產業好遠,若出了狀況有政府可以協助解決或全面購買。先前看過有部分農民只看去年哪幾種蔬果售價較高,就一窩蜂種植,導致嚴重供過於求,以悲情攻勢請求政府全面收購救救他們,從商業角度來思考完全是不負責任經營,更談不上所謂的技術產能升級,這樣的產業充斥著經營業種團隊,也是台灣大多數經營者心態。是故政府的首要目標是培植協助轉型及升級,並非對於不思轉型的業者給予紓困,只是暫延企業的死亡時間。疫情讓國際產業鏈開始從全化配置,轉換為各區域的封閉型經濟導向,此次教訓讓各國都發現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區域的產能及原物料供給,必須將大多核心關鍵技術保留在國內,才有可能應對面臨不同區域的衝擊及風險變動。產業鏈的移轉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將產能完全位移,並慢慢恢復到過去的經濟能量,所以就算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經濟也已經千瘡百孔亟待復原。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精品及勞務反觀台灣這次疫情防治得當,但在全球經濟衝擊下,我們位於精緻代工的樞紐地位,承接歐美品牌訂單,將例行性產能發包中國工廠,再將半成品銷售回歐美市場,歐美及中國正當疫情嚴重之際,台灣一年半載內將會有許多產業面臨這樣的窘境,後續產業因為沒訂單,開始以無薪假甚至暫時歇業來度過經濟寒冬。如此一來,若僅將虛擬電商的主要火力完全集中於內需市場,單單認為將產業導向數位科技行銷的經營,就能有高度的獲利及成長,那可能就是對於國內的消費動能過於樂觀。解決之道在於除了內需市場外,應該著重於海外跨境市場的移轉,利用虛擬社群及電子商務系統,讓海外市場看見台灣的精品及勞務,過去重度依賴實體的展覽會議等公關活動來達成外銷的經濟交易,當各國邊境交通封鎖,無法以群聚集市的方式運行時,就必須利用虛擬社群的多管道曝光,出口商品勞務賺取外匯,才能有多重的保障,避開單一市場衰退的狀況。除了正規的企業對企業B2B經營外,個人也能利用虛擬社群與當地業者或消費者產生連結,以當地雙向對口的貿易夥伴協助處理物流及金流(代付代收)的問題,一樣以個人的微型創業模式進行跨境移轉的經營,才有可能讓民眾及企業自己站起來,走向國際,讓商品及勞務經過全球市場的競爭,才有改變的動能,升級及轉型才可能實現。否則歷任執政者已經喊了多年產業升級,為何事到如今還有許多產業等待紓困。數位電商虛擬不是救市的唯一,需思考將企業及個人導入跨國多國籍市場經營的必要性,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