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杰,今年39歲,淡大財務金融系、美國佩斯大學企管碩士畢業,專攻產業經濟學與公司財務決策,目前是JF摩根富林明投信的專業基金經理人,手上握有3檔基金:大歐洲、新美國、全球,操控著116億元以上的資金。他大二時就開始玩股票,是淡江證券研究社的創社元老,當時,曾經為社團辦投資講座,開到晚上11點鐘,還被校工趕、訓導處列管;現在,倒成為投資講座的主講人,常常一天要講3、4場。陳尚輿,今年29歲,實踐大學財金系畢業,現在還在念實踐大學的企研所,目前是建華證券的理財專員。才3年的時光,陳尚輿已升為理財科的業務襄理。他,大一上學期開始買基金,大一下學期開始玩股票。學生時代的他,帶著家人在股市殺進殺出;現在,則為400位客戶把關,非得有15%~20%的報酬才算對得起客戶。他們2人都是昔日的校園股迷。儘管2人相差10歲,所處的股市時代背景有所不同,但他們之間仍有許多相似之處。第一,都是財金系出身的,每天在教授、同儕的耳濡目染下,想不「下海」都難。第二,學生時代都是校園股迷,幾乎是除了上課之外,下課時間都在研究股票、買賣股票。
#@1@#田克杰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正是股市從1、2千點衝上萬點的年代。那時「股友社」盛行,不只是學生,玩股票可說是「全民運動」。田克杰表示,民國75年時,股市還滿封閉的,股票沒幾支,「我每支股票代碼都背得起來」他笑道:「那時候證券營業員是很風光的,客戶是用雙手捧著開戶申請書來開戶的。」他回想以前:記得大三時,班上有20%的同學都在玩股票,早上的課程同學出席率都很低,甚至有時早上會在「號子」跟教授碰面,下午再一起回學校上課。田克杰還記得,第1支買的股票是「味王」,靠著自己的一些存款、媽媽的資助,湊了20萬元就進場。他說,學生時代是理論派,照書本教的來選股,會去研究公司財報,一開始不太聽信消息面,但後來也偶爾會跟進,「那時電子股還不紅,被炒作最多的是資產股,像六福、勤益、南港輪胎等有土地資產的公司。」田克杰道;但因為不太玩主流股,「所以沒大賺、大賠過。」田克杰說。相較下,陳尚輿顯得瘋狂多了。「看盤是一定要的!傳訊王第1代到2000我都有。」陳尚輿自信地透露。他回想起以前:沒上課時就是去股東會、參加各種理財投資說明會。甚至會為了一則不起眼的小新聞,跑到證期會圖書館找資料。聯發科未上市前,就是這樣被陳尚輿挖掘出來的。陳尚輿記憶猶新:民國87年時,有天在報上看到一則小新聞寫著一家未上市公司EPS有15元,當下眼睛一亮,就跑去證期會找這家公司的財報。後來發現這家公司所做的產品,市占率是當時全球第1,且股本低,財務報表不輸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當下,陳尚輿就決定非得買到。於是馬上跟家人籌資,然而,陳尚輿的家人因為歷經郭婉容股災事件,早就對股市心灰意冷,說什麼也不肯資助陳尚輿;「於是我就絕食抗議,以性命擔保。」陳尚輿說。3天後,家人拗不過他,終於讓陳尚輿買了20張。後來聯發科果然沒讓陳尚輿失望,1周內漲了120元,330元時就在家人的壓力下獲利了結。「因為家人懷疑是詐騙集團,想先落袋為安。」陳尚輿無奈地說。後來,聯發科上市後曾飆到700多元,讓家人相當扼腕。
#@1@#儘管學生時代瘋狂程度不一,但田克杰與陳尚輿都在學生時,就摸出一套投資哲學,且這套哲學也都在往後的工作上派上用場。雖然「以前覺得自己很理性,現在回頭看來是很盲目」,田克杰道;但他還是相當鼓勵學生應該多接觸各種金融商品。他以選擇權為例,書上學了半天何時買做多權、做空權,還不如實際買一次,很快就能搞懂它。當然,要強制自己在漲時退場是很痛苦的!但田克杰認為,還是要設出自己的一套停損、停利邏輯,並且徹底執行。對田克杰來說,投資一定是用餘錢,投資時一定要做好「虧光了怎麼辦?」的心理準備。而陳尚輿則是偏好冷門股,看的是基本面、產業趨勢。對陳尚輿而言,「買股票不是買股價,而是買這家公司的未來。」陳尚輿強調。他認為,自己買股票是「投資」而非「投機」,因此,他比較喜歡利基型的股票,也就是「高獲利、低股價、低融資、公司透明度高」的股票;此外,他也相當重視公司治理是否正派經營、且有技術背景的股東結構,在這個原則下,就不會追高殺跌。事實上,這也是大二時,網路股所帶給陳尚輿的教訓。「網路股曾經讓我有機會賺上千萬元,卻沒獲利了結,現在成了廢紙一張。」陳尚輿嘆道。不過,昔日在股市親自衝鋒陷陣、殺進殺出的田克杰、陳尚輿,現在因工作職務與時間變少的因素,個人都已少在股市進出了,反倒都轉向投資基金為主,但兩人都有一種感覺:自己賺不賺錢不重要,客戶賺不賺錢,對自己的壓力反而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