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5月26日為止,外資法人已連續賣超台股11個交易日、總金額突破1,100億元,以目前外資主導台股的能耐,台股恐怕得落得「不知底部何在」的窘境。但神奇的是,指數卻在6800點附近竟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撐,法銀巴黎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下了這麼一個結論:「散戶回來了!」
#@1@#散戶回來了,光看融資水位增加幅度或許還不能完全解釋,但這陣子「散戶與外資對作」的客觀數據卻證明,過去,微弱到幾乎聽不見聲音的散戶,現在彷彿吃了大力水手的菠菜,竟然也敢跟外資嗆聲、多空對作。外資交易室主管指出,散戶與外資對作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分別買賣了哪些股票,而是動作的背後意義。台股出現散戶與外資多空對作的現象,外資圈的解讀,代表台股資金結構轉趨健全、對台股下檔的保護更為堅定。亞股的先例,甚至可以追溯至鄰近的日本與南韓,其中較明顯的例子是南韓股市。如果投資人印象還夠深刻的話,去年南韓股市上演甜蜜復仇記,在外資法人從低點大舉買進、推升指數至歷史高點後,持股信心「合理地轉趨疲弱」,但指數不跌反轉,讓先落跑的外資法人為之氣結。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去年的日股,都是外資法人先進場買一波、推升指數創新高,接著開始獲利了結,只是,外資法人在日股獲利了結的情況,不如南韓股市來得嚴重,外資法人甚至到現在還在調節南韓股市呢!能夠維繫日韓兩地股市指數高點於不墜的,就是港商里昂證券亞洲首席策略分析師伍德(Chris Wood)所言:「靠本土資金信心撐盤,」尤其是南韓本土資金,自去年年中就大舉進場,至於日本散戶的錢,終於在去年第4季超越國際資金,成為加碼日股比重最高的資金來源。不管是本土投信或是散戶,願意進場承接的結果,只要國際資金不是「結構性撤出」,基本上都有護盤的功能。
#@1@#過去幾年,台股被外資把持太久了,造成「成也外資、敗也外資」的奇特現象。本土資金持股信心的渙散,即便去年外資因MSCI題材挹注台股4、5,000億元的資金,指數依舊文風不動,漲幅遠遠落後全球股市,淪為全球笑柄。這11個交易日以來,國際資金因應美國基金贖回壓力(redemption),大舉從新興市場撤出,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又見光明,一方面,讓2000年以後陸續將資金移往國外的企業老闆、停止外移的動作;另一方面,原本就沒地方跑的散戶,又開始回頭檢視台股的投資價值,是本土資金回籠的最主要原因。有趣的是,只要跟外資掛上邊的大摩股,包括晶圓代工的台積電與聯電、IC封裝測試的日月光與矽品、電子五哥的鴻海、華碩、宏碁、廣達、仁寶,幾乎都是這波1,100多億元調節賣壓的主要對象,但卻被散戶默默進場吃下來。摩根大通證券董事長林照寰指出,既然外資高持股的大摩股都是調節對象,就證明是典型的國際資金調節作法,「繼續換手也不是壞事,否則指數也不會只跌這麼少。」德信投信總經理儲祥生表示,散戶認為很多個股,尤其是那些外資瘋狂調節的個股,股價跌幅都相當大,才會願意進場加碼,這些散戶的心態是,「台股基本面確定是往上走的,但先前實在漲得太凶了,根本來不及買,趁著這波回檔趕快進來補貨。」儲祥生觀察道,這些跟外資對作的錢,應是以散戶為主,還不太像是大股東,至於外資之所以調節,並非看空台股,而是全球資金調度的結果。王嘉樞認為,現在看到的是「外資賣、散戶買」的對作格局,但總有一天會變成「外資、散戶一起買」,先買先贏,因為散戶對台股的信心,明顯感受得到已建立起來,只要「台灣市場是中國後花園」的概念無誤,散戶就會持續回籠。
#@1@#相較於科技大型權值股被外資法人調節得血流成河,這波最紅火的資產股,雖也是外資、散戶多空對作,卻是逆勢呈現「外資買、散戶賣」的情形。外資交易室主管認為,答案很簡單,資產股靠的是想像題材,股價能漲到什麼地方,沒人能夠猜得準。外資向來敢衝,散戶心態卻保守許多,尤其是先前連續幾天開盤均漲停至收盤的那段期間,根本沒有多少散戶願意追高,反倒套牢1、20年的大股東宣告解套,遂趁機釋出手中的籌碼,成為賣單來源。至於金融股,除了國泰金控、新光金控等,與資產概念掛上邊的壽險金控股以外,隨著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美商高盛證券認為中信金控、台新金控等消金金控概念股股價底部已到,陸續翻多對金融股的看法之際,在這段大盤修正期間就出脫持股,套句外資交易室主管的話:「這也未免玩得太短線了點!」台股在6800點附近似乎已獲得較為強勁的支撐,但對國際機構投資人而言,是否就意味著得將資金大舉回補台股?林照寰認為,這波因降低風險溢酬抽離的國際資金,已在美國貨幣市場,找到幾乎是無風險的5%報酬率避風港,除非包括台股在內的亞股,能提供這些資金比5%更高的報酬率,否則是很難吸引這些錢出來「冒險」的,基本上目前還看不到這樣的誘因。因此,外資法人短線在台股的操作策略,已轉為更謹慎的選股技巧,且不管是科技、金融、資產股,都是如此,舉幾個例子:一、包括瑞銀、港商麥格理、瑞士信貸證券在內,都認為資產營建股短線漲福過高,未來已非「一起漲」的格局;二、摩根大通證券6月中旬,即將在日本與香港舉行亞洲科技論壇,從邀請的16家與台灣相關的廠商名單來看,竟然高達12家中小型股,比重之高,也印證了這陣子外資法人偏愛中小型電子股程度,遠高於大型電子權值股的操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