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美國雅虎為了推廣其「答案」(Answers)頻道,於6月中在紐約時報廣場(Times Square)的滾石咖啡(Hard Rock Cafe)舉辦造勢活動。業界認為,雅虎刻意在此時推廣此一2005年年底推出的服務,其用意在與「Google答案」(Google Answers)一別苗頭,並且搶占傳聞中微軟正在研發的「Windows QnQ」──同樣是一個網友發問、網友回答的服務市場。
#@1@#美國雅虎的「答案」應該是源自於台灣雅虎奇摩的「知識+」,這項深具Web 2.0「網友自助」本質的服務,藉由滿腹疑雲的網友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再透過熱心助人的網友給予各式各樣的答案,其人氣之鼎盛令市場上競爭的網路業者為之眼紅不已。微軟的「Windows QnQ」尚未推出,未來會採取什麼模式經營不得而知,目前可以看到的是,「雅虎答案」和「Google答案」所針對的目標族群大不相同:只要是雅虎的註冊會員,都可以在「雅虎答案」任意發問與回答;但是,有資格在「Google答案」回答問題的人是Google預先挑選的超過500名「研究員」(Researcher),並不是所有網友都可以回答,而想要從「Google答案」獲得解答,每提出一個問題至少要付2.5美金。對網友來說,付錢與不付錢的差別,影響所及就是所得到答案的時效性與正確性,網友必須付費提問的「Google答案」自信滿滿的表示「通常在24小時之內,您的滿意將完全得到保證」。此外,根據「Google答案」上的說明,提問網友所付費用中的3/4將付給回答問題的研究員,剩下的1/4則進入Google的口袋,以「支援此一服務」。反之,不需要付錢的「雅虎答案」當然無法答應網友多久可以得到答案,而且在「雅虎答案」每一網頁的下方都有一行小字強調「雅虎並未評估或保證任何『雅虎答案』內容的正確性」;雅虎奇摩的標示與雅虎十分類似──「奇摩知識+之問答內容是由參與Yahoo!奇摩知識之網友提供,僅供參考,Yahoo!奇摩不保證其正確性」。
#@1@#網路上一窩蜂的風氣也算是特色之一,中國大陸幾家大型網站也陸續推出類似的服務,包括新浪「愛問」、百度「知道」、以及雅虎中國「知識堂」等,全都是提供平台與遊戲規則,讓網友眾志成城解決網友本身的疑難雜症。這些網站也都採取免費的運作模式,與「Google答案」要求問問題要付費不同。因此,我們大約可以如此解讀:如果你有一些無關痛癢、或者根本沒有標準答案的疑問,到「雅虎答案」、「雅虎奇摩知識+」、「雅虎中國知識堂」、「新浪愛問」、「百度知道」去問問就可以了;但是,若是碰到一些事關重大、又有急迫性的問題,可能還是花點小錢上「Google答案」去請教那些研究員比較好。網路公司的品牌與產品的命名往往大有學問,綜觀各大網站爭相奪取網友問答市場,一個「無關痛癢、或者根本沒有標準答案的疑問」自然會浮上心頭:系出同門,美國雅虎總公司卻放棄了在台灣子公司雅虎奇摩紅透半邊天、諧音「知識家」的「知識+」,反而改採平凡樸實的「答案」一詞,原因何在?雅虎中國為何將「知識+」略作更改,替類似的服務取了「知識堂」的名字?這個問題,不知道於2005年6月推出時以「問盡天下事、搜索新座標」為宣傳口號、宣稱是「首個中文智慧型互動搜索引擎」的「新浪愛問」愛不愛問?不知道同樣2005年6月上線、號稱一年解決了500多萬個問題的「百度知道」知不知道?連Google精挑細選的500位研究員──堪稱「菁英」的族群──都只不過採取了「Google答案」的名稱,美國雅虎可能自知凝聚「草根」網友的力量,固然可能對無奇不有的問題提供「答案」,但也正因為雅虎「不保證其正確性」,因而不願妄稱「知識」;加上「Yahoo! Answers」對「Google Answers」,在英語市場上針鋒相對的意味濃厚,美國雅虎放棄「知識+」一詞是可以理解的。至於雅虎中國,已經賣身給了電子商務起家的阿里巴巴,可以說跟雅虎奇摩不算是同一家人,另取「知識堂」的名稱,既可乘「知識+」之勢,又不會落人「抄襲」的話柄,自是一舉兩得。
#@1@#網路公司產品命名學問之大,一般人不易窺其堂奧,尤其在兵家必爭之地的中文市場上,必須用英文表達的網址與產品本身的中文名稱之間,既要讓網友容易記憶而且要能夠自然聯想,幾乎都是網路公司絞盡腦汁的首要之務,通常號稱「國際」的大型公司反而不知如何拿捏。以「純」中國網站百度為例,現階段3大主力產品,除正在大肆舉辦周年慶的「百度知道」(zhidao.baidu.com)之外,另兩項是2003年開張的「貼吧」(post.baidu.com)、以及2006年最新的「百科」(baike.baidu.com),都是由網站建置平台、網友提供資訊、試圖形成黏性社區的服務,但是除了「貼吧」以英文「post」為名之外,「知道」與「百科」都是以拼音「zhidao」和「baike」來當作頻道網址。除了「百度知道」,其他人大概不容易知道為什麼百度要用如此玄妙深奧的命名方式?Google大力發展中國大陸市場的企圖大家有目共睹,全球各地的Google都叫做Google,只有在中國取了個中文名稱叫「谷歌」,沒想到不僅許多網友有意見,連媒體報導也都不太習慣,可以算是一個洋人取中文名字的失敗案例。Google「可能」還有一個更失敗的錯誤命名,《富比世》(Forbes)於2006年6月9日報導,Google的線上付款系統將於2006年6月28日推出。而這個被《富比世》稱作具有「革命性」(Revolutionary)的服務,業界認為將對eBay旗下「貝寶」(PayPal)付款系統造成極大威脅,其名稱──「Gbuy」──也相當具有革命性,不知道「百度知道」知不知道將來Google將如何替「Gbuy」取中文名字?進軍華文網路市場並不容易,雅虎當年若是沒有買下台灣第一的奇摩站,哪有今天的雅虎奇摩?在美國搜尋市場領先的Google,至今仍然敵不過大陸土生土長的百度,我們不妨看看6月28日Google推出的線上付款系統到底叫什麼名字,大概就可以斷定它的發展前景了──至少是在華文網路市場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