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晉商(山西商人)的經商特質是冒險進取,那麼,滬商(上海商人)的保守穩健,就是它勝出的關鍵。成立已近百年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從名字中,就可見到它歷久不衰的最高指導精神:「儲蓄」。別小看了這二個字,就是因為堅守「儲蓄」的理念,鼓勵客戶存錢的上海商銀,過去,並不大力推行讓客戶花錢的信用卡、現金卡,因而躲過這場消費金融風暴;也因為堅守幫股東存錢的原則,上海商銀91年來始終如一日地看緊股東們的錢,不做過多的業外轉投資,讓上海商銀的股東們能在這2年中,還能享有2至3元的高配息,94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高達16.1%,將香港分行的12%併入計算,平均也有14%。
#@1@#「抗戰時期在大陸時,我們就鼓勵小孩儲蓄,哪怕是1元,也要存下來。因此,開辦了1元儲蓄存款,當時只要開戶,就發一個紅色的存摺。」在上海商銀待了40年的總經理陳逸平回想當年,記憶猶新。隨著時代變遷,鼓勵孩子「1元儲蓄」的理念仍在。只不過,當年的紅色存摺已搖身一變,成為一隻小孩喜歡、大人肯定的「Pukii粉紅豬」吉祥物。由這隻吉祥物所衍生出的各種布娃娃、塑膠娃娃商品,都保有一項功能,就是:存錢筒。「各種投資都是從儲蓄開始。」陳逸平強調。「重儲蓄」的精神,讓上海商銀在這場消金風暴中逃過一劫。只是,當大家一窩蜂搶進現金卡市場時,上海商銀如何能說:「不」?陳逸平指出,台灣第一家推出現金卡的是萬泰銀行,也就是「喬治與瑪莉卡」,這套師法日本的商品策略,一開始確實很成功。當時,萬泰銀的放款有40%來自現金卡,最高更曾經到達60%。「那時,許多銀行跟進,我們也考慮要不要承做這項業務。」陳逸平不諱言地道。只是,在了解現金卡在國外的發展過程後,「我們覺得它是一大風險。」陳逸平當時的想法如此。過去,在日、韓、香港都曾發生過消金風暴,在韓國、香港主要是發生在信用卡上,而日本則是現金卡太過浮濫,造成許多年輕人淪為卡奴。可是,最重要的關鍵,陳逸平認為是:發現金卡、信用卡有違我們一向所倡導的儲蓄精神。像我們這樣一個鼓勵儲蓄的銀行,不會讓年輕人在還不懂得儲蓄的時候,就鼓勵他消費。雖然,凱因斯說過,有消費行為才能促進經濟發展。但我們認為,這是對於「有能力」消費的人而言。但使用現金卡者多以年輕人居多,這些都是經濟能力較差的一群。陳逸平就已料到,現金卡會跟信用卡一樣,人手好幾張,「當市場上只有一家銀行發行時,每張卡額度有限,這些年輕人尚可應付;一旦市場上有三、四家銀行都在發卡時,年輕人是否還能負擔這些卡債,就成了問號。」陳逸平分析。最後,他做出不跟進市場的決定。近7、8年來,雖然上海商銀陸續提高消金業務的比重,但對信用卡、現金卡客戶的篩選,一直保持嚴格態度。陳逸平指出:上海商銀核卡是根據客戶的教育程度、收入還有信用紀錄,不像有些銀行浮濫發卡,用身分證、名片就可發卡。上海商銀推卡的對象,是以與我們有往來的存款戶為主。信用卡主要客戶群也鎖定行員的親朋好友及手中的客戶,因為,這些人的信用狀況我們的掌握度較高,所以,信用卡的品質比一般銀行來得好。
#@1@#除了重儲蓄的精神,讓上海商銀能逃過一劫,進而讓它能年年高獲利的秘訣,就在於這一句行訓:「服務社會、輔助工商實業、發展國際貿易」。當年,上海商銀的創辦人陳光甫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中產階級厚實,國家就安定。也就是這份使命感,讓上海商銀91年來,將銀行的核心事業都放在企業金融。陳逸平分析,發展企金,輔助中小企業,對社會的貢獻較高,可促進就業;對銀行來說,也較符合效益,因為,企金是屬於資本密集業務;消金卻是一項兼具勞力、資本密集特質的業務,做起來吃力不討好。儘管近幾年來,上海商銀陸續提高消金的比重,但企金仍占了65%,消金只占了35%,包括信用卡、房貸、小額信貸,而其中,消金的客源又主要是以企金內的中小企業客戶進行延伸開發,銀行對企金客戶的掌握度較高,所以,降低不少 放款的風險。提高市場占有率,一直是上海商銀重要目標。只是,由於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且整體經濟情況因政局不穩而曖昧未明,因此,上海商銀轉向海外。「去年,我們承作的國際金融業務OBU筆數居市場第一;未來在策略上,將以海外業務成長填補國內市場。」陳逸平解釋。
#@1@#上海商銀尤其難得的是:不隨市場起舞,卻具有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每年,上海商銀的董事會,都會訂下一個「五年策略」,隨時檢視不合時宜的組織、業務及想法。陳逸平不否認,91年的歲月,真的很長。只是,「我們並未因求穩定而忘了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陳逸平強調。「不然,也不會連2年EPS都是銀行界的第一名,今年預估應該也是名列前茅,」陳逸平有信心地說。事實上,為了跟上時代腳步,上海商銀自2000年起,展開一場組織改造。「主要是人才培育、IT建置、組織的改造及整合,還有績效管理。」陳逸平表示。他進一步指出,由於近年來上海商銀逐漸增加消金的業務,因此第一步,就是逐年擴充人員與IT架設。第二步,則是增設了5個徵信、授信、外匯作業中心。這些部門,過去都是分散在各分行,但「我們認為專業人員應集中起來,發揮更大的效益,專業也才能傳承。」陳逸平說。第三步是成立5個營運區域中心與5大事業部。陳逸平說明,過去,56家分行只有一位副總統籌管理,在業務運作時,不時可見疏漏之處。現在,改為區域中心,每個區域中心內有十多家分行,由各區域中心的主管負責向總行報告,如此,可以快速解決客戶問題,在組織管理上較有效率。最後,在分行方面,也做了組織改造。以前的行員什麼都做,企金也做、消金也做。但是,現在則力求專業化,並且將分行行員所負責的業務細緻化。體質調整好、今年又增資了50億元的上海商銀,目前正計畫在台上市,讓更多投資人有機會分享它的成果。上海商銀的經營團隊平均年齡層在35歲左右,在具有40多年金融業務資歷的陳逸平帶領下,將以輕巧的腳步,繼續追求高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