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6上半年美國市場銷售成績資料,美國三大車廠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的銷售量,和去年相比都呈現下滑狀況,其中以通用汽車最為嚴重,達12%。三大車廠在美國的總市占率也較去年下滑將近4%。此消彼長,日本三大車廠(豐田、本田、日產)在美國市占率提升2.8%,來自韓國以及歐洲的車廠也同樣有成長的表現。也因此近來引發市場上對於美國三大車廠的熱烈探討。
#@1@#美國車廠除了面對日本車廠的節節進逼,不斷升高的油價也成為幫兇。美國汽車向來以高耗油量的大型車為主,而日本的設計走向截然不同,以低油耗的小型車為主。豐田的省油車款COROLLA,在高油價的推波助瀾下,銷售數量趁勢成長,較去年增加37%;此外,該公司旗下的油電混合車Prius,全球銷售已突破50萬台。儘管,福特等車廠也推出油電混合車,但目前銷售成績卻不似豐田亮眼。自從60年代美國汽車經歷全盛期後,日本車廠在美國的市占率就逐年提升。從1962年的4%以下,成長到1974年約15%的占有率。1989年,日本車市占率已經到達30%左右。對於美國車廠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也難怪持有通用9.9%股份的大亨柯克里安(Kirk Kerkorian)急得跳腳,甚至在近日寫給通用汽車董事長的信中提議,通用與雷諾(Renault)、日產,三方合組經營結盟,節約營運成本,挽救通用汽車目前的頹勢。分析師對此看法不一。樂觀以對者認為,此舉能節省營運成本,並為財務困難的通用挹注大量現金;另些分析師則認為,此一合作模式缺乏邏輯,成功的可能性不高,合作恐怕無法產生綜效。儘管一切還在未定之天,通用的股價仍在此一消息激勵之下,當日漲幅一度高達9.07%,顯示市場對此「好消息」的高度期待。
#@1@#美國三大車廠面對強勁對手的進逼,難道真的優勢不再?市場多數觀點採「線性思考」:認為依日本車廠目前的氣勢,大有勢如破竹之可能;且多將焦點放在銷售量的變化上,失之片面。其實,投資人不妨保持獨立思考,因為,美國車廠和日本車廠在本質上,互有長短。不妨從「企業優勢」和「海外市場」兩方面來探討。首先,美國車廠和日本車廠在企業運作上,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差異。根據嘉鼎資產管理集團的分析顯示,美國車廠的企業優勢在於「創新策略」,而日本車廠的強項則在於「精實生產」:藉由改善流程,提升效率。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美國車廠在製造效率上的相對劣勢,近年來已大幅改善。根據2006年美國的哈伯報告針對北美地區汽車工廠所做的生產效率研究顯示,通用汽車平均製造一台車所花費的勞工生產時數,已經降至33.19個小時,只比日系的本田汽車多出41分鐘(1998年時,通用汽車足足比本田汽車多出了14.62小時!)此外,美國車廠策略面的表現優於日本車廠。以戴姆勒克萊斯勒為例,該公司在合併之後,致力於更多創新之舉。例如採用平衡計分卡進行策略管理,並且以生態系統的觀點,建構採購策略,提升整體供應鏈的價值。該公司採購及供應事業副主席羅森費德(Peter Rosenfeld)在年初的研討會中表示,公司會將策略重心之一放在建構健全透明的供應模型,並採取績效導向,汰弱留強。更早之前,該公司在2005年就首開供應商的交流平台網站:各式汽車零件供應商,可以藉此相互交流資訊及評比,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甚至包括供應商參與產品初期設計的機會、市場研究資料以及顧客喜好的相關訊息交流。此舉有助於提高汽車供應鏈的透明度,進而降低車廠的採購成本、提升利潤。
#@1@#其次,談到海外市場部份。大多數人總將美國市場的市占率視為主要指標,但事實上,美國汽車市場已進入成熟期,且競爭者眾,即使仍是規模最大的汽車市場,卻早已是「紅海」型的殺戮戰場。因此,許多企業已將新興國家(尤其是全球成長力道最強的中國市場)列為重點發展的市場。投資人在觀察汽車產業時,其新興國家市場的收益,絕對是觀察的重點。以通用汽車為例,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度在中國的銷售量,約為453,800輛,創下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紀錄,比去年同期成長47%,穩坐中國汽車市場冠軍,而日本車廠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就呈現相對弱勢。通用銷售捷報一出,也讓連日眉頭深鎖的通用汽車董事長華格納(Rick Wagoner)笑逐顏開。「整個行業發展勢頭強勁,需求旺盛,」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駐香港汽車業分析師Kate Zhu相當看好中國市場的潛力。也顯示海外市場逐年擴大,未來,絕對是美、日車廠不可忽視的重要營收來源。企業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的競爭力,值得投資人長期留意。美日三大車廠競爭激烈,戰火四起,正是投資人仔細觀察企業決策及其全球市場佈局的好機會。唯有具備足夠實力的企業,才是值得投資的優質標的。尤其,投資致富的關鍵,正在於尋找「安全程度」高,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優質企業,往往在未來能帶來豐厚的回報,而這正是注重「企業內在價值」的投資者創造財富的關鍵!(本文由嘉鼎資產管理集團獨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