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升,投資大眾急尋資金避風港,保守型基金商品再次獲得市場聚焦。相對於投資股票或股票型基金而言,則投資範圍納入債券或其他固定收益商品者,應該都能算是具有一定防禦效果的保守型投資工具,是新「守財」奴可以考慮的基金類型。進一步以此標準分析,包括平衡型、組合型、債券型、保本型基金,乃至於近2年興起的資產證券化相關基金等,均可視為保守型基金。基本上,這些基金的績效表現或多或少都能與股票市場脫鉤,這也是能夠達到「保守」、「防禦」效果的主要原因。不過,每種基金工具之間亦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如何選擇最適當的避風港,仍有學問。
#@1@#以平衡型基金、組合型基金來說,兩者最大的優勢在於「彈性」。平衡型基金可以投資股票或債券,組合型基金的投資範圍則囊括了股票型基金及債券型基金,換言之,無論是平衡型或組合型,兩種基金都能彈性調整基金的股、債比重配置,說好聽一點,具有「進可攻、退可守」的特性,但若反向思考,則是「攻的時候沒比股票基金兇,守的時候也沒有債券基金來得穩」。觀察實際績效數字,若以8月2日為計算基準,近3個月以來,大盤加權指數下跌10.1%,而國內投信業者所發行的各檔平衡型基金,近3個月的全體平均報酬率為負3.6%左右,組合型基金的同期績效表現則是下跌2.2%,由此來看,兩種基金雖然的確發揮了一定程度的資產防禦效果,不過,若和其他的保守型基金相比,卻會發現其防禦效果略遜一籌,包括債券型、保本型、資產證券化等3類基金,最近3個月的總體平均報酬,皆為正數。畢竟投資標的是包含股票,因此,平衡型、組合型基金即便能夠藉由債券部位沖淡風險,但仍難完全避開股市波動。換言之,若欲選擇以這兩種基金作為資金避風港,對於基金的股債配置基本策略,就必須有所掌握,基金對債券部位的持有比重愈高,在股市風險升高之際,其防禦效果自然也就愈好。
#@1@#債券型基金過去一年多以來的整體表現,因股市多頭而不盡理想;不過,近來則逐漸重新受到市場關注,原因除了市場投資人所關心的升息,可望在不久後宣告化解,陽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經理汪建義表示:「美國連續升息預料會在8月後畫下句點,對債券市場來說,這是項大利多。」債券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走勢,當利率不再向上攀升,則債券商品除了提供既有的固定收益外,出現資本利得的機會也開始提高。富達投顧即指出,若以1987年至2001年的經驗分析,當聯準會停止升息後,平均約在6個月的時間左右,聯準會將開始降息。換句話說,在當前的投資環境下,債券型基金可能不只提供投資人防禦資產的效果,如果選對市場標的,甚有可能創造出令人意外的資本利得空間。富達投顧認為,債券市場的適當投資時點已經出現,而美國債券市場的投資機會應能優於歐債。汪建義則表示,除了可以鎖定美債的機會之外,對於亞債、新興市場債等,也可多加留意,原因在於亞洲及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性相對較強,具有債信評等提升題材,這也能在防禦效果之外,更加提高獲得資本利得的空間與機會。
#@1@#「當市場行情忽然之間由盛而衰,投資人心中恐懼的成分就會大於貪婪。」華頓投信投資長邱華創解釋近來債券基金等保守型投資工具獲得關注的原因,「然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不少標榜『保本』的商品也會趁此竄出,這是我所擔心的事。」聽得出來,即便市場風險升高,但邱華創並不鼓勵投資人介入標榜「保本」型的商品。邱華創指出,目前國內通路出現的保本型商品有兩大問題,第1是到期時間太長,雖然保本型商品有「到期保本」的保證,但所謂的「到期」,多半長達8年以上之久,而若中途解約則並不保本。此外,雖然有利用槓桿操作創造額外收益的設計,但從實際經驗來看,保本型商品往往只有前1、2年能「幸運賺到」額外收益,隨著投資環境時空的逐漸轉變,未來持續獲利的機會極低,其結果,就是投資人在等了8年之後,等到的只有一點點的蠅頭小利。「還不如去找個利率高的外幣定存,不然,買公債的利潤也不會比保本型商品來得差,重要的是,存定存或買公債,負擔的風險更小。」邱華創表示。
#@1@#至於近年興起的資產證券化相關基金,則同樣屬於保守型投資工具,而就國內現況來看,資產證券化基金可概分為投資「房地產」證券化及「金融資產」證券化等兩種類別。基本上,由於資產證券化是把房地產或各種消費貸款等重新組合包裝,具有收益穩定,波動幅度偏低的特性,因此,相關基金自然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防禦效果。若從國外經驗觀察,大體而言,兩種基金的年化報酬率均約落在3至6%左右。若要進一步詳細評比,會發現房地產證券化商品的報酬率略優於金融資產證券化,但相對的,後者的穩定度也略高於前者,一位經理人指出,兩者的投資標的雖然有「一籃子大樓」和「一籃子貸款」之間的差別,但就投資效果而言,老實說,差別實在不大,「基本上,都是現階段值得考慮的防禦型投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