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立光、亞光與今國光以高獲利齊名,股價皆破百,人稱光學3雄;如今走勢南轅北轍,大立光今年8月創下765元的歷史新高,同一時間,亞光股價只有161.5元,今國光更以62.1元,敬陪末座,而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玉晶光,則在2005年底掛牌當天股價一飛沖天,來到503元,與當天544元的大立光僅一步之遙。然而,8個月過後,在大立光8月9日創下歷史新高765元的同時,玉晶光股價竟跌到143.5元,跌幅達71.47%。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立光、亞光與今國光的股價大幅波動?又讓玉晶光的股價在短短8個月內跌掉71.47%?
#@1@#這一行,技術能力是一切的根本,想搭上近年由數位相機與搭載鏡頭的相機手機推動的高成長列車,廠商得先具備將鏡頭做得更短更輕的技術,讓數位相機與相機手機得以跟進「輕薄短小」趨勢發展;由於採用非球面技術,可以減少每個鏡頭的鏡片使用量,使鏡頭達到輕量化的目的,同時也能讓鏡頭做得更短,因此,想搭上這波列車,先決條件是得先具備生產非球面塑膠鏡片與非球面模造玻璃鏡片的技術能力。目前,4大廠商中,以大立光和亞光在技術上最具競爭力。大立光以優異的塑膠鏡片生產技術,榮登全球塑膠鏡片產量第1寶座;亞光則為全球最大玻璃鏡片供應商,且在非球面玻璃鏡片生產技術上領先國內其他對手;1999年數位相機興起,帶動光學鏡頭廠,營收獲利能力大幅成長,到了2003年,300萬畫素的相機已躍升主流,廠商難以藉由提高畫素來帶動成長,數位相機成長幅度開始趨緩,到了2004年,甚至已有品牌大廠出現虧損的狀況;以成本控制能力見長的台灣廠商,反而在此時嚐到品牌大廠委外代工的甜頭,亞光與大立光都因承接數位相機訂單,營收、獲利屢創新高。大立光在享受數位相機開花結果的同時,選擇了積極布局下一個具成長潛力的商品,在2005年寫下107%成長幅度耀眼成績的「相機手機」。由於塑膠材質相較玻璃材質具有低成本的優勢,目前較被廣泛應用在中低階數位相機與相機手機上,以塑膠鏡頭技術見長的大立光,挾著塑膠鏡片的低成本優勢,與產品結構的快速調整能力,不斷提高手機鏡頭模組的出貨量比重,出貨量已拉高到80%,其股價因而隨著由手機相機鏡頭帶動營收爆發成長,持續往上飆高。大立光交出亮麗財報的背後可是一點都不輕鬆;由於考量相機手機,將快速的由30萬畫素提高到百萬畫素,而在畫素推展至200萬畫素(2M)等級以上時,基於成像品質與材料成本的考量,鏡頭模組的封裝技術,需由傳統的CSP封裝製程改採高階的COB製程,因此大立光選擇提前進行轉型,在30萬畫素仍為主流時,大舉發展高階的COB封裝。未料因製程需要有極高的潔淨度,原有的無塵室標準不符,加上相關配件出現問題,因此吃下有史以來最大敗仗,低潮期前後長達1年期間,直到2005年第2季末才結束;因而給了將資源大量投入在30萬畫素手機開發的玉晶光崛起機會。
#@1@#反觀競爭對手亞光,則在數位相機帶動營收與獲利屢創新高時,選擇了深耕數位相機產品,走出與其他光學鏡頭廠商不同的道路,從上游的毛胚(目前自製率已達6成),到中游的光學元件、軟板至下游的數位相機組裝,亞光通通一手包辦,在成本控制上具有相當優勢,成為光學產業中垂直整合最完整的廠商;不過其中毛利低、價格競爭激烈的低階數位相機組裝,卻成了其整體毛利率與獲利成長的絆腳石。於是,亞光訂定今年為其轉型年,改變數位相機接單策略,僅鎖定日商釋出的中高倍率、高畫素及特殊功能的機種為主,不再盲目搶單以避免陷入低階產品的價格競爭,雖付出今年上半年營收與獲利大幅衰退,與股票遭受大幅向下修正的代價,但由第2季毛利率從第1季的12.4%大幅提升至14.7%來看,此策略已見成效;同時亞光表示,將複製其在數位相機垂直整合的經驗,積極布局手機鏡頭模組市場。
#@1@#正當亞光與大立光享受數位相機帶來的好業績時,玉晶光考量其與數位相機品牌大廠的關係,不若其他競爭者有利,因此選擇放棄數位相機市場大餅,專注於非球面塑膠鏡片研發,並把公司的資源大量投入在30萬畫素等級的鏡頭開發,結果其在30萬畫素等級鏡頭的研發能力,大幅領先對手,在2005年末掛牌時,聲勢到了最高點,股價與光學龍頭廠大立光僅1步之遙;惟玉晶光電因將資源集中在30萬畫素訂單上,使其在130萬畫素、200萬畫素的照相手機鏡頭開發較晚,營收成長力道,隨著2005年下半年130萬畫素等級比重逐步提高時,逐漸變弱後衰退,在發展百萬畫素時同樣也面臨了製程不順的問題,毛利因此大幅衰退,玉晶光股價則於掛牌後一路下滑至今。
#@1@#4家光學廠,亞光是布局的首選。亞光在今年上半年大利空的襲擊下,其股價未再持續破底,且第2季毛利率已明顯改善,值得投資人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