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動的倒扁靜坐行動,讓好不容易連漲5週的台股,再度出現回檔。三大法人之中,投信、自營商率先發難,一週之內大賣了56億元;8月初以來,連續買超台股10天的外資也不得不小幅調節31億元。但「倒扁」行動的短期政治利空,真的會讓先前外資連10買的布局落空嗎?還是另有盤算呢?為了徹底了解外資在第4季的布局,本刊特別邀集了花旗環球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專門研究手機、PC產業)、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王安亞(負責面板、半導體),以及瑞士信貸證券金融產業分析師林淑娥等明星分析師,進行一場紙上座談,替投資人剖析外資8月以來買賣台股的策略思維,以及倒扁的政治利空過後,外資如何看待台股的第4季行情,以及布局建議。理財周刊:外資8月以來連續10天大買台股600多億元,雖然碰上了倒扁的政治利空,開始出現反手轉賣的跡象,尤其是金融股賣超最為嚴重,1周之內就賣出台新金4.6萬張;不過,也反手加碼科技股,比如說晶圓雙雄、面板以及DRAM等族群,從這一連串的動作中,要如何解讀外資對台股不同族群的態度?
#@1@#花旗環球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以下簡稱「楊」):從外資的立場來看,不管倒扁的政治利空會影響多久,在進行投資布局的時候,都會先看國際環境以及產業的基本面。就以目前美國可能停止升息的狀況來看,資金回流亞洲的趨勢會很明顯,也是這波外資大買台股的因素之一。就以下游的族群來說,7、8月對於個人電腦產業是進入返校商機,以及年底耶誕旺季到來前,品牌大廠開始在通路上備貨的時間,對於專門替這些大廠代工的族群來說,不管是代工筆記型電腦的緯創、廣達,還是主機板的華碩、技嘉,甚至是提供零組件的南亞電路板、鴻準等等,都是外資最近拚命加碼的標的;尤其,這些類股受到庫存偏高的因素影響,股價都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修正,第3季在庫存去化之下,股價確實有反彈的空間。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王安亞(以下簡稱「王」):根據以往台灣發生政治利空出現不理性的下跌現象時,其實都是很好的買點。但我比較喜歡用科技業的基本面來分析,以面板業來說,雖然第2季絕大部分的面板廠都出現了虧損,但是從一連串的巨幅降價來看,市場的需求確實已經開始出現,像8月份面板廠的出貨就明顯的增加。目前,還看不出耶誕節在液晶電視方面,能不能如預期的出現採購潮,但從年底一線品牌(像是新力、夏普)32吋的液晶電視將會降到1千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萬2千元),42吋會降到兩千美元有找(折合新台幣約6萬4千元),加上運用的技術更先進,我認為,這對消費者來說,換新機的吸引力確實很大。如果,按照這樣的降價速度,明年32吋即有可能降到一台750美元,後年將更進一步降到500美元。我相信,2007年對於液晶電視來說,絕對是一個買氣的引爆點,因此,這段時間外資會不斷的加碼面板股。至於半導體族群方面,對於DRAM來說,明年初上市的微軟Windows Vista將是促成DRAM行情的最大因素;短線來說,第4季是個人電腦的旺季,不管如何第4季的DRAM價格都不可能下跌,廠商的獲利穩定,自然會反映在股價之上。只不過,最近這些DRAM廠趁著景氣好的時候拚命募資,因為受到籌碼面的影響,也讓DRAM股出現了爆發力不足的問題。
#@1@#瑞士信貸證券金融產業分析師林淑娥(以下簡稱「林」):在這次金融股大幅下挫前,確實也如我所預期,曾拉出一波不錯的反彈;但重要的是,銀行未來的獲利良窳,將會主導股價走勢,關鍵就在於協商機制這一塊,確實出現一些讓我感到非常訝異的現象,也就是說,5、6月所浮現的數據是,來參加協商機制的債務人,並非銀行最期望的逾期3個月以上者,而多是逾期1個月左右者,這些債務人之所以趕來參加協商機制,無非是希望能談到很低的還款利率(從18%降到僅有3%至4%),也就是說,銀行真正想從不良債權(NPL,Non-Performing Loan),拿回的錢拿不到,拿到的反而是原本可能回收的高利率貸款。這是當初市場上始料未及的。因此,國際機構投資人在第2季金控法說會所關切的議題,已經迥異於第1季的「壞帳金額」,而是「利差大小」。我舉個例子,台新金控去年全年的利差為5.19%,今年上半年還有4.18%,看起來似乎跟去年的水準差不多;但是,如果把6月抽出來看,此時,協商機制後的回收金額已有紀錄可查,利差僅2.9%;因此,可以想見今年下半年的利差會維持在2.9%左右。這就是國際機構投資人現階段最為關切的獲利成長問題。這樣的利差,即便壞帳高峰確定落在第2季,還是無法藉獲利題材來提升股價;想想看,銀行獲利的產品投資組合大幅改變,過去高收益率(high yield)的現金卡比重大幅下降,當然會對獲利端造成衝擊;我認為,今年下半年都得反映此一現象,接近第4季才是谷底。理財周刊:從目前的股價表現來看,有些族群如面板,已經漲了一段時間,但有些族群好比是金融,股價卻還在作修正;放眼第4季,站在外資的角度看,這些漲多以及跌深的族群,投資價值是否有所改變?對投資人有何建議?
#@1@#王:雖然,碰上了政治利空,讓面板股的漲勢受到壓抑,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其實,在7月之前,以面板廠可能虧損的情況,並沒有人相信面板股會反彈,就是因為大家不相信,在半信半疑之間,股價就漲了3成之多。至於第4季,以我的觀察,面板股因為液晶電視大幅降價所引爆的買氣,在2007到2008年之間確實會有一波大行情;因此,相對於過去幾波大行情時的股價,面板股現在還是相當的委屈,我相信只要股價回檔,外資都會站在買方。
#@1@#至於半導體方面,封測族群在今年比較辛苦;雖然,去年日月光大火讓封測產業的產能吃緊,但是從第1季之後,整體半導體的需求並不如預期,使得成長力道也開始出現修正;不過,好在明年包括了液晶電視、藍光光碟機、遊戲機PS3與Wii等消費性電子的新產品,還有Windows Vista帶動的PC換機潮,都將讓半導體產業在2007年出現不錯的成長;如果,第4季這些半導體族群出現回檔,自然會成為加碼的目標。林:從股價的角度來看,每家金控的差異性將越來越大。因此,最好的投資策略就是按照各自價格區間來佈局,也就是說,誰的股價先落底、誰的買點就浮現;除非將剛剛所提到的獲利成長基本面反映到股價中,股價不易有好的表現,還需要1季左右的觀察期。再從買方的觀點來看,其中長線投資人,尤其是那些一抱就是2、3年的大型共同基金,基於股價已跌到這個價位,這陣子確實開始在找買點;但對那些短線投資人來說,不但下半年營收成長動能有限,還卡在協商機制這一塊,投資人根本沒辦法準確計算金控的真正淨值,也就是說,部分金控還有額外的損失風險,多少都會降低選擇此時進場買金融股的意願。談到投資價值,如果將第2季法說會等相關數據計入,從我的觀點,台灣金融股其實「並不便宜」;如果,以整體金融股的股價/淨值比(P/B值)來衡量,我認為應該要來到1倍的P/B值,才能算是買進時點。因此,現在不會是買進台灣金融股的最佳時機,道理很簡單,目前,台灣銀行業者的資金成本(cost of capital)大約在10%左右,依照目前的獲利情況,很多銀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根本連10%都不到,這意味著:經營不符合經濟效益,按財務學的邏輯,如果這樣的ROE持續下去,那麼,股價就不應在淨值之上,這也是台灣許多證券業者的P/B值長期都維持在0.8至1.2倍的原因。至於選股策略,第2季到現在,以「壽險與公股金控」為主軸的投資基調,短時間內可能還得繼續下去,直到第4季股價逐步將消金獲利成長趨緩的現象反映進去,消金類金控可望成為國際機構投資人佈局主軸。
#@1@#楊:在電子業下游的族群中,第4季我還是比較看好手機和遊戲機這兩個族群。其中,像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大廠,趁著年底旺季一定會推出很多新產品,這對第4季的手機族群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多;而且,在大廠的低價手機紛紛朝彩色化的方向走,新興市場最近也吹起了彩色手機的換機潮,這對手機股的後勢都相當有利。至於遊戲機方面,今年耶誕節的大戲將發生在新力PS3、任天堂Wii和微軟XBOX360的決戰點。此時,各家遊戲廠商都會使盡全力促銷,相關的代工族群自然會跟著水漲船高。不過,我比較看好任天堂的Wii,因為它的價格比較便宜,功能也相當符合遊戲玩家的需求。至於龍頭新力的PS3,價格實在太貴了,很容易讓消費者打退堂鼓,按照目前新力預估在11月上市之後可以賣出600萬套的說法,我相當存疑。
#@1@#反觀PC族群,雖然,目前有返校與耶誕商機,但我認為10月之後,台灣的代工廠訂單就會慢慢的恢復正常;如果,股價已經有一波漲幅,我建議短線的投資人賣出。如果,以長線來說,像一些共同基金我就會建議他們增加這部分的持股,畢竟明年PC產業從下半年開始,就會因為Vista的換機潮引爆新一波買氣,如果按照目前的股價來說,1年之內絕對會有3成以上獲利空間。理財周刊:除了政治利空之外,第4季甚至明年的台股有什麼隱憂?林:外資圈最近有人擔心第4季破產法等相關議題,我的看法是,過去會想藉破產法翻身的債務人,大多已進入協商機制的流程,也就是說,未來幾個月將逐步反映在上述利差縮減的相關數據上,因此,破產法的殺傷力緩和許多。楊:我比較擔心的還是在PC族群方面,尤其是筆記型電腦的代工業,因為戴爾、惠普、宏等品牌大廠之間的價格戰,使得他們的毛利越來越差,相對的獲利也會跟著下滑。王:美國經濟究竟能不能如預期般的軟著陸,其實相對的也會影響到科技股的表現,而以台股第4季的表現又將以科技股為主,如果美國經濟數字變壞,勢必也會讓台灣的科技股受創。
#@1@#理財周刊:還有一個熱門議題,就是併購與分割的話題,這對台股接下來的發展來說,有何影響?楊:其實,鴻海今年在股東會喊出要以併購當作是成長動力開始,台灣下游的電子業就吹起了併購的號角。從鴻海吃下普立爾、華碩跟技嘉的合作,到最近明基宣布分割,其實都代表著產業整合的趨勢。我想,對於投資來說,合併一定要產生效益,才會在股價上反映。最近有人說,明基分割製造部門會賣給鴻海,我覺得這就相當不合乎成本效益,畢竟鴻海不需要買產能,自己蓋就好了,重點是在技術與人才的取得。反倒是鴻海吃下廣達的組合,我就比較看好,畢竟,鴻海現在唯一欠缺的就是筆記型電腦。至於剛發生的明基分割案,我認為作出分割的決定絕對是正面的,只不過分割的時間似乎太晚了。相較於緯創,明基的手機製造部門手中並沒有代工的大訂單,如果要單獨分割上市,恐怕很困難。如果,以產業的互補性來說,我倒認為未來施崇棠的華碩,在分割製造代工部門的時候,應可考慮和明基製造部門進行合併的動作。王:在面板廠來說,我認為除了合併之外,聯合採購或者是上下游整合分工都是可以採取的模式。其實,在日本還是有很多小廠,只有二代甚至一代的舊生產線,但是,他們卻能掌握利基市場,活得很好。而且,我覺得想要立足電視面板市場,並非靠面板的價格便宜就可以賣出去;因此,如何讓自己的產品組合最佳化,才是面板廠創造利潤的關鍵,這不單是友達、奇美要想,就算是華映、彩晶等二線廠也要去思考;一味的擴充產能,卻不能獲利下,只會讓自己手中的現金與籌碼用盡,最後不得不退出市場,這對股東們來說,絕對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