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84年,台灣成立了第一家創業投資公司(Venture Capital,簡稱VC或創投),是由宏碁集團與大陸工程所合資成立的宏大創投拔得頭籌。接下來的20年裡,台灣創投業者募集的總資金達1800多億元,孵育出340多家在國內上市上櫃的企業、100多家在海外掛牌的公司。今年7月,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等國內創投大老卻對20歲的創投業,發出了「台灣創投已死」的悲鳴。政局不穩,資本市場被打壓,台股只剩12倍左右的低本益比,是創投大老們所診斷出的致命毒素。
#@1@#儘管業內悲觀氣氛沉重,但創投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華鴻創投公司董事長的陳仕信,卻平靜地說出他的逆勢思維:「最壞的時局,正是最佳的投資時機。」當陳仕信在接受《理財周刊》專訪中說出這句話時,他才獲選為亞洲創業投資聯盟(The Asia Pacific 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Association,簡稱APVCA)副理事長,未來3年將與擔任理事長的印度創投協會(IVCA)理事長、同時是Xansa執行總裁的Saurabh Srivastava,共同推動亞洲創投業發展的共同平台。雖然陳仕信在去年5月才接任創投公會理事長,但每周末都帶一堆資料回家、每個月都要飛國外好幾趟的他證明了,即便是公會,也能與國際接軌,業界何嘗不行。事實上,近3年來就已有國內創投業者導引區域私募投資者(Private Equity Investors)投資台灣,例如新橋(Newbridge)、卡萊爾(Carlyle Group)在台加碼投資的金額可觀,令亞太創投業印象深刻,「他們看中台灣創投業的豐富經驗,便有意向台灣請益,這就是我們的機會之一!」陳仕信說。
#@1@#而過去1年經常受邀到新加坡、美國等地演講的陳仕信,就藉機「推銷」台灣的投資環境與產業,他以斬釘截鐵的語氣說:「台灣的電子業,其實很具有全球的競爭力!」接著他舉出益通、宏達電、伍豐、華寶等上市櫃新秀為例,原始股東的投資回報倍數最高達200倍,最低也有10餘倍。「把這些成績攤給國外投資人看,大家都大感amazing(驚艷)!」雖然陳仕信也承認,在電子業等企業集團提前布局準上市(pre-IPO)、新創公司下,資源有限的獨立創投面臨案源減少的壓力。但陳仕信還是認為,「這不代表VC就沒有空間。」他指出,做創投的特性就是角色多重,保持最大的靈活度與彈性。所以,即使企業集團介入,獨立創投也可思考與大集團結合,形成產業策略聯盟,在財務之外,提供技術專業、業務人才,甚至是客戶和廠商等合作資源,以凸顯自己的競爭優勢。
#@1@#「但最重要的競爭關鍵,仍在於自己是否具有投資未來的眼光!」陳仕信強調說,現在當紅的產業是共同基金(Mutual Fund),而前瞻性的產業則靠創投去挖掘。「尤其,當企業集團也瞄準準上市公司之後,創投業者的投資布局要再往前,也就是對新產業的前景要能看得更遠。只是風險更高,就看業者有沒有能力、夠不夠膽大心細了。」所以,對於有同業將創投瓶頸歸咎於景氣和環境不好、案源和機會減少,陳仕信眼眉挑了挑說:「當然有機會,而且以現在資本市場約12倍的本益比,雖是低點,卻也正是投資的好時機。」事實上,陳仕信自己成立的華鴻創投,就因在6年前網路泡沫、業界投資緊縮之際,大舉加碼投資了致新、華寶、大立光、璨圓等如今產業當紅的企業,使得旗下的兆豐、華敬等兩支基金的內部投資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簡稱IRR,為創投業評估歷年來平均報酬率的指標)達13%,較同業的1、2%,甚至是負數為佳。但當時陳仕信是如何看出手機產業的潛力?他說:「當時我就常對人說,台灣的手機業會在不景氣時起來,因為手機業不景氣,國際大廠就會外包,而一外包就會送到亞洲來。亞洲誰的代工實力最強,當然就是台灣。」只是,要找到新創公司,並且讓公司的經營團隊願意引進創投資金,不單只是技術與財務的問題。從事投資達20年的陳仕信說:「創投是門藝術。要在這行業裡,必須累積很多的經驗,才會建立出感覺。」乍聽陳仕信的說法很不科學。但他接著解釋,要投入這一行,財務、技術等專業能力是最基本、也是共通的條件,而造成業者好壞的最大差距就是聲譽、信用和人脈。陳仕信認為,錢大家都有,但要做好並不容易,只有一步一腳印的長期耕耘,「創投就怕做不久,做久的業者就必定能累積出經驗和人脈。通常能做到10、20年的創投,基金規模一定做到很大。」
#@1@#正因創投業者要在新創事業的最初期(early stage)投入,眼光不但要遠和準,也要能耐得住性子等待回收,陳仕信才會體悟出「創投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投資」,甚至在時局最壞時,更是投資的最佳時機。「景氣差時,我反而最快樂。因為別人不敢投資,我反而能撿到便宜。」陳仕信笑著說。「未來1、2年是台灣最好機會。」陳仕信滿是信心的說,尤其華鴻旗下的基金在近幾年陸續到期,必須募集新基金與尋找新的投資標的,而在全台灣來回跑了好幾趟的陳仕信說:「民間真的很有活力,資金很多,好的企業也不少,投資機會非常好。」而未來是哪些產業和企業讓陳仕信的眼睛大亮?隨即恢復創投業者謹言本性的他,只透露最具成長動能的4大產業。光電業中的發光二極體(LED)是陳仕信最為看好的產業,雖然今年LED業已浮出檯面,被許多電子集團相中而進場併購,但由於未來從大尺寸面板的背光源到汽車照明,市場的爆發成長才要開始,「這個市場的天空,未來的5到7年沒有烏雲。」另外三個被陳仕信看好的產業分別是,汽車電子(telematics)、數位家庭(digital home)及材料(material)。雖然,這三大產業的進入障礙還很高,且競爭者都是歐美與日本等先進國家,台灣業者還需要再觀察與投入,前景並不算明朗。「但看不到,才是VC的投資標的。一旦發展順利,將可能成為台灣電子產業的明日之星。」從陳仕信口中說看不到、但卻已列入他「孵育」名單的投資行動,可以了解陳仕信何以會說:「對台灣不但有信心,而且機會很大。」